无偿献血者Bm亚型1例
摘要: 无偿献血者,男,31岁.于2007年11月15日到流动采血车献血.本中心检验科对其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定不符,标本送至输血研究室作进一步血型血清学检查,确定该献血者血型为Bm亚型,报告如下.
-
重组人EPO联合蔗糖铁在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应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rh-EPO)与蔗糖铁在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01-2015-06术中失血量>400 ml、妊娠晚期行预存式自体输血的11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7d和术前3d采血400ml,每次采血后按1∶1的比例输注400ml琥珀酰明胶和复方乳酸钠混合液以补充血容量,术中或术后回输给患者.观察组于术前10d起隔日皮下注射rh-EPO 150 U/kg,同时静脉补充蔗糖铁注射液100mg,1次/3 d,用至术后第7天;对照组不应用rh-EPO和蔗糖铁注射液.记录2组患者第1次采血前、术前1h、术后第1天、第5天的RBC、Hb、Hct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第1次采血前比较,2组术前1h、术后第1天、第5天RBC、Hb及Hct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5天RBC、Hb及Hct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自体血回输过程中未发生寒战、发热、过敏等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发生血黏度增高、血栓等并发症.结论:rh-EPO与蔗糖铁联合应用于孕妇妊娠晚期预存式自体输血,可充分发挥患者自身的造血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
-
血液科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可能引起血流感染的内外源性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血液科2014年01至12月92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时期抽取血培养的9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血流感染前可能存在的内外源性高危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并随访患者血流感染后的住院时间及生存情况,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液科2014年血流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73.91%),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0.43%)、肺炎克雷伯杆菌(15.22%)、鲍曼不动杆菌(6.52%)、嗜水气单胞菌(5.43%)、铜绿假单胞菌(4.35%);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9.57%),前3位依次为肺炎链球菌(5.43%)、施氏葡萄球菌(3.26%)、草绿色链球菌(3.26%);真菌(6.52%)皆为念珠菌属.粒细胞缺乏及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 d随访期内,血流感染组的死亡率(38.04%)明显高于对照组(21.74%).结论:血流感染是影响血液病住院患者疗效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而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合并DIC状态是引起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
血栓弹力图及常规凝血检测对妊娠期妇女凝血状态的评价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结果的检测,研究正常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的凝血状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妊娠妇女(早孕63例、中孕58例、晚孕79例)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常规凝血指标(APTT、PT、TT、FIB、FDP、D-D)和血小板(PLT)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TEG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R、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及CI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PT、TT值明显降低,APTT、FIB、FDP及DD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K值: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α角: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MA值:妊娠组各时期无显著变化;CI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与非妊娠妇女在TEG和常规凝血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EG指标中的R值、K值、α角以及CI值在不同的妊娠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目的:分析和比较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对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搜集70 f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 fl,血小板(PLT)≥100×109/L,血小板平均体积(MPV)≤12 fl,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17.2%的住院血液分析标本524例.以血小板手工计数法作为金标准,同时用电阻抗法和光学法检测血小板数量,分为:82 fl≤MCV≤100 fl且RDW<14.5%;82 fl≤MCV≤100 fl且RDW≥14.5%;70 fl≤MCV<82 fl且RDW<14.5%;70 fl≤MCV<82 fl且RDW≥14.5%四组,前两组和后两组分别用SPSS11.5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70 f1≤MCV≤100 fl范围内:当RDW<14.5%时,电阻抗法,光学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RDW≥14.5%时,电阻抗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法和手工计数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 fl≤MCV≤100 fl范围,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血小板计数差异受RDW影响而菲MCV.血液分析检测中,70 fl≤MCV≤100 fl而RDW≥14.5%时,应当考虑用光学法复查血小板计数.
-
糖尿病患者尿糖水平与尿白细胞干化学及尿液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尿糖水平对尿液白细胞干化学法测定的影响及尿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尿糖对尿白细胞干化学的影响与程度及其与尿液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12-2015-04尿液常规标本,用显微镜镜检筛选出尿液白细胞阳性的病例,根据尿糖结果分为尿糖阴性组(一)、阳性组(微量组±、1+组、2+组、3+组和4+组),分析这6组标本尿液干化学白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同时检测各组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尿糖阴性组与阳性组的白细胞干化学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尿糖浓度升高到2+ (28 mmol/L)及以上时,差异越显著(P<0.05);且随着尿糖浓度升高,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的假阴性率越高(P<0.05),此时炎性细胞因子亦增高(P<0.05).结论:尿糖浓度升高(28 mmol/L及以上时)会对尿液白细胞干化学法检查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对尿糖阳性(特别是尿糖28 mmol/L及以上)的样本应及时显微镜复检,以确保尿液白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HBsAg ELISA灰区、弱反应标本与FQ-PCR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阳性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3组,A组:ELISA检测HBsAg阴性(S/CO<0.3)标本200例;B组:ELISA检测HBsAg灰区(0.7≤S/CO<1)标本792例;C组:ELISA检测HBsAg弱反应性(1≤S/CO<3)标本417例.结果:B组FQ-PCR复检21例(2.65%) HBV-DNA浓度>100 IU/ml;C组FQ-PCR复检20例(4.80%) HBV-RNA浓度<100 IU/ml;ELISA双试剂灰区HBV-DNA FQPCR阳性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双试剂弱反应性HBV-DNA FQ-PCR阳性率与单试剂弱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HBsAg为灰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阳性标本漏检和误诊,这部分血样采用FQ-PCR检测可提高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浪费.
-
南京地区汉族人群红细胞A血型亚型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南京地区汉族人群A血型亚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获取本地区人群A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资料;为血清学检测存在疑问的标本提供其分子生物学的佐证.方法:随机选择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A型和AB型无偿献血者的全血标本10 012人份,其中A型标本7 839人份、AB型标本2 173人份.采用微板法进行A亚型的血清学筛查,对血清学疑为A亚型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确定ABO血型序列及基因型.结果:南京地区A血型亚型在A型人群中的比例为0.31%,其基因以A201亚型为主,而在AB型人群中的比例为1.80%,其基因型以A205亚型为主;在AB型人群中检出1例CisAB06和1例B(A)02,各占AB型的0.046%(1/2 169);发现1例A205/O01基因型出现nt806位杂合新突变的样本,经克隆测序证实突变位于O基因上.结论:本研究首次系统获取了南京地区汉族人群ABO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资料,初步建立的南京地区A亚型血型基因库,可以为南京地区的临床疑难配血以及疑难血型鉴定提供服务,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
血清生物标志物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生物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与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表达意义.方法:2010-08-2015-01住院的45例成人ALL患者作为ALL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成人45例作为对照组,2组都进行CA125与CXCR4的表达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LL组的CA125表达量为(75.98±10.34)U/ml,阳性表达率为86.7%(39/45),而对照组分别为(10.23±3.67) U/ml和8.9%(4/45);ALL组的CXCR4表达量为(65.33±2.34)%,阳性表达率为86.7%(41/45),而对照组分别为(20.11±4.11)%和8.9%(9/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L患者中,CA125阳性组中CXCR4阳性率为100.0%,而CA125阴性组中的CXCR4阳性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分析显示CA125水平与免疫分型、临床危险度、结外病变数目、白细胞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P<0.05);而CX-CR4也与免疫分型、临床危险度、结外病变数目、淋巴细胞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生物标志物CA125与CXCR4在成人ALL中都呈现高表达状况,并且可以互相影响,与临床病情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ALL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
三氧化二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株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株(HL60)凋亡机制.方法:以HL60为研究对象,通过丙二醛和谷胱甘肽含量的测量检测氧化应激反应;通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通过共聚焦成像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在HL60细胞中,亚砷酸显著(P<0.05)诱导氧化应激、DNA损伤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的变化,并呈剂量依赖性.它也通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激活凋亡的内在途径.结论:亚砷酸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L60凋亡.这个凋亡信号调节通过氧化应激、DNA损伤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HL60 凋亡 -
一种新的转录因子TORC2在脂联素抑制肝糖异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辅激活物活性调节2传感器(TORC2)在脂联素抑制肝糖异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室前期已构建的人脂联素真核表达质粒,并成功转染人肝细胞系L-02细胞.在此基础上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比不同葡萄糖浓度处理后的脂联素转染组和转染空质粒对照组L-02细胞中TORC2细胞内定位,以及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1(p-AMPK)、CREB、p-CREB蛋白表达差异,同时监测各组葡萄糖-6-磷酸酶(G 6 Pase)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p-AMPK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CREB、p-CREB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分析显示转染组TORC2主要位于细胞质,而对照组TORC2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葡萄糖关键酶检测发现转染组G-6-Pas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联素抑制糖异生的机制可能与活化p-AMPK、抑制TORC2去磷酸化、阻止TORC2进入细胞核以及抑制糖异生关键酶基因表达有关.
关键词: 脂联素 肝糖异生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活性调节2传感器 葡萄糖-6-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