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少女性传播疾病
摘要: 幼少女性传播疾病近年有所增加.幼少女出现性传播疾病症状时,往往羞于告诉家人.自己又没有能力独立就诊以致易延误及时诊治的时机,当家人一旦得知其女儿患上性传播疾病,不但惶恐不安、感到耻辱,也给幼少女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发展受到障碍,严重影响其学习与生活.因此对幼少女性传播疾病,除积极进行正规的诊治外,也应进行性卫生知识教育、性心理治疗和性行力指导,此外,医务人员也注意到对幼少女性病保密的重要性,更不可刺激她们.
-
卵裂期评分对优质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优质囊胚的卵裂期胚胎评分对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行新鲜或解冻优质囊胚移植的108例周期资料,其中移植来源于优质卵裂期胚胎的优质囊胚为H-H组(59例),移植来源于非优质卵裂期胚胎的优质囊胚为P-H组(49例).比较两组移植情况及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H-H组59例均为单囊胚移植;P-H组中有42例为单囊胚移植;7例移植2枚囊胚(1枚优质囊胚及1枚非优质囊胚);H-H组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较P-H组高(57.63% vs 34.69%,P=0.017;57.63% vs 32.14%,P=0.004),且流产率较后者低(16.13% vs 47.06%,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优质囊胚的卵裂期评分与临床妊娠结局相关(OR2.560,P=0.019),而其他混杂因素与临床妊娠结局的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裂期评分较低的胚胎,即使发育至优质囊胚,移植后妊娠率和流产率并不乐观,或不适用于优质单囊胚移植策略.优质囊胚的卵裂期评分可作为胚胎发育潜能的预测因素,改进优质单囊胚移植策略的实际应用.
-
57例足内翻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足内翻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明确足内翻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及基因拷贝数变异情况.方法:57例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足内翻的孕妇,通过经腹绒毛取样、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穿刺的方法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及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分析.结果:57例足内翻胎儿总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17.5%(10/57).57例足内翻胎儿中孤立性足内翻11例,无染色体异常发生;综合征性足内翻46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21.7% (10/46),其中18-三体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2例,致病性基因拷贝数变异5例.结论:孤立性足内翻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低;综合征性足内翻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需行产前诊断.对于足内翻胎儿的产前诊断,除了常规的核型以外,还需要重视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
基于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的妊娠期糖尿病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孕妇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的预测模型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评估.方法:收集并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4307例孕妇.按一定的比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立观察组和验证组,观察组包含了约80%的总样本量,验证组包含了约20%的总样本量.利用人口学特征、临床孕产史等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观察组建立GDM预测模型,并用验证组进行模型验证,得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在临床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共有11498例孕妇,其中1779例(15.5%)患有GDM.统计分析表明:既往GDM病史、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既往巨大儿分娩史和孕产次与GDM发生显著相关(P<0.05);而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等与GDM无明显关联(P>0.05);把显著相关的临床风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得到临床评分系统.验证组共有2809例妊娠妇女,404例(14.4%)患有GDM,通过评分系统后得到AUC为0.659.提示临床评分系统对GD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调查备孕期或早孕期妇女的既往GDM病史、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既往巨大儿分娩史和孕产次可以预测GDM的发病风险,并在尽早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达到预防或减少GDM发生.
-
侵蚀性葡萄胎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侵蚀性葡萄胎(IHM)发生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IHM 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转移的24例(肺转移22例,阴道转移2例)为转移组,未见明确转移征象的26例为未转移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特点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其疗程、临床疗效、预后等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停经距第1次清宫时间长、合并卵巢黄素化囊肿为IHM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P<0.05),而伴有假孕症状为IHM转移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②两组治疗情况比较,转移组开始治疗距血β-hCG转阴时间(70.00±21.07天)长于未转移组(57.27±16.7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行化疗次数及全子宫切除术、近期治愈、近期好转、再次妊娠、复发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未治愈共9例患者均为未按时返院化疗.结论:一旦考虑诊断葡萄胎,应尽早行清宫术,以减少IHM转移的发生.合并卵巢黄素化囊肿的IHM患者需警惕是否有转移.在治疗时需严密监测血β-hCG水平的变化.IHM即使发生转移,经过规范的治疗仍能达到满意疗效.
-
子宫颈鳞癌细胞血管生成素和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酪氨酸激酶受体(Tie)在子宫颈鳞癌组织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未行放疗和化疗直接手术治疗的84例Ⅰ A1~ⅡA2期子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ng-1、Ang-2、Tie-1、Tie-2在子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颈鳞癌患者肿瘤直径≥2 cm的Ang-1、Ang-2和Tie-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2 cm者(P<0.05).Tie-2的阳性表达率在Ⅰ B2~ⅡA2期患者中明显高于Ⅰ A1 ~Ⅰ B1期(P<0.05),Tie-1的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脉管间质浸润(LVSI)患者中明显低于无LVSI者(P<0.05).此外,Tie-1在子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3年累积生存时间相关(P<0.05),Tie-2在子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相关(P<0.05).结论:子宫颈鳞癌患者癌细胞中Ang和Tie的表达可能与肿瘤大小或疾病进展或预后有一定关系.Ang和Tie有可能成为日后子宫颈鳞癌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子宫恶性混合性苗勒管肿瘤32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恶性混合性苗勒管肿瘤(MMM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2例子宫MMMT(1例子宫颈MMMT,31例子宫体MMMT)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子宫MMMT的3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年龄58.2±5.6岁,71.9%(23/32)为绝经后妇女.93.8% (30/32)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77.8%(21/27)术前肿瘤标志物(NSE、CA125、CA724 、CA199等)有不同程度升高,多表现为轻度增高.②44.4%(12/27)术前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相符.93.3%(14/15)的盆腔MRI检查可实现术前早期诊断.③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6例行化疗,3例接受放疗.④随访6 ~ 125个月.子宫体MMMT Ⅰ期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3%、61.9%、42.9%,Ⅱ、Ⅲ、Ⅳ期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50.0%、30.0%.⑤Cox多因素分析示,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1/2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02,P=0.018).结论:子宫MMMT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预后差,临床表现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无特异性,术前行盆腔MRI检查联合诊刮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及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均低于50%,且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1/2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子宫肿瘤 恶性混合性苗勒管肿瘤 生存率 预后 -
无入路平台经脐单切口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行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无入路平台经脐单切口腹腔镜(TU-SILS)行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诊断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及子宫不典型增生,拟入院切除子宫的患者,随机入组;50例行传统多孔腹腔镜(MPLS)全子宫切除术(MPLS组),50例行无入路平台TU-SILS全子宫切除术(TU-SILS组).观察及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VAS)以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SILS组手术时间长于MPLS组,住院时间短于MPLS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MPLS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快于MPLS组,患者对切口满意度则高于MPLS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未中转开腹,亦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与MPLS比较,无入路平台TU-SILS全子宫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且可以达到与单孔腹腔镜一样满意的美容效果和无瘢痕的手术目的.
-
血栓弹力图和凝血五项评价低分子肝素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五项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孕晚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共33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分为组1(n =18)和组2(n=15),组1患者予传统降压解痉治疗,组2在降压解痉基础上予LMWH 4100 U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周期3~5天,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常规凝血五项(包括PT、APTT、TT、FIB、D-D)、PLT及TEG的指标;同时设立孕晚期健康妇女2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凝血五项及TEG,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组1及组2与对照组比较,凝血五项中PT缩短,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参数中R缩短,MA值及CI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治疗前后凝血五项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治疗后较治疗前凝血五项中仅D-D下降(P<0.05),而TEG参数中R延长,MA值及CI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与凝血五项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凝血状态及LMWH的治疗效果,可用作评价LMWH改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效果的有力手段.
-
复发性子宫颈癌行盆腔廓清术围术期情况及近期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子宫颈癌盆腔廓清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接受盆腔廓清术的6例复发性子宫颈癌患者,通过搜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40~57岁,平均49.8±6.2岁.3例行全盆腔廓清,3例行前盆腔廓清.术中出血量600~ 3300 ml,平均2050±1107 ml.平均住院天数17.67±5.65天.随访至2018年3月1日,随访时间6~28月,平均12.83±8.66月.术后出现上尿路积水4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肠梗阻1例;无并发症者1例.至随访截止日,术后3例无瘤生存,平均无瘤生存13.33月;1例可疑复发;2例病情未控,至随访截止日带瘤生存,平均存活10月.结论:盆腔廓清术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发生率高,需注意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预防围术期并发症;满意的盆腔廓清术安全、可行并可以延长患者无瘤生存和总的生存时间.
-
子痫前期与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孕妇血清及尿液β2-微球蛋白水平的比较
目的:比较子痫前期(PE)与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孕妇血清和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G)的差异以及初步研究正常孕妇参考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住院的孕妇共149例,其中PE孕妇(PE组)42例(28.2%),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孕妇(肾脏病组)53例(35.6%),正常孕妇(对照组)54例(36.2%),分别检测其血清及尿液中β2-MG水平.结果:①肾脏病组孕妇尿液β2-MG水平明显高于PE组及对照组孕妇(P<0.01),而PE组和对照组孕妇尿液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80)(分别为5.97±11.26 mg/L、0.33±0.12 mg/L、0.36 ±0.13 mg/L).②肾脏病组孕妇血清β2-MG水平明显高于PE组及对照组孕妇(P<0.01),而PE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清β2-M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8)(分别为3.98±3.40 mg/L、2.76±0.60 mg/L、1.98±0.79 mg/L).③将血清及尿液β2-MG值纳入ROC曲线,并计算AUC值后初步发现尿液β2-MG相应的AUC为0.652(P =0.002),正常孕妇尿液β2-MG水平参考值为0~0.51 mg/L;血清β2-MG相应的AUC为0.843(P <0.01),正常孕妇血清β2-MG水平参考值为0~2.35 mg/L.④PE组尿液β2-MG阴性及血清β2-MG阳性患者共31例,占73.8% (31/42),无单纯尿液β2-MG阳性患者.结论:PE与妊娠合并慢性肾脏病孕妇的血清及尿液β2-MG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建议重新定义正常孕妇的血清及尿液β2-MG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