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增加前路cage融合对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的影响

    作者:李宽宽;夏磊;桑亮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 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 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 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的比较

    作者:冯大鹏;许卫兵;赵智;袁亮;李光灿;南丰;李正维

    背景:多节段颈椎病常见于老年患者,颈椎管成形和椎板切除是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修复后多见的并发症。
      目的:比较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与椎板切除内固定修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纳入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4例,因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椎管成形组45例接受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颈板切除组89例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记录并评估修复后C5神经根麻痹情况,比较两组间的颈椎前凸角度(Cobb角)及颈椎曲度指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椎管成形组治疗后2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4%(2/45);椎板切除组10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1%(10/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与椎板切除内固定相比,颈椎管成形微钛板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更低,其可广泛应用于多节段颈椎疾病的减压修复治疗。

  • 富血小板血浆在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王兴平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内除含有较高的血小板以外还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目前多被用于促进骨组织和软骨组织损伤修复,国内尚未见将其应用于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的神经修复研究。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麻痹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后路颈椎减压后出现C5神经麻痹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n=52)进行常规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n=56)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C5神经根周围注射治疗,1次/周,持续治疗4次为1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感觉与运动功能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三角肌肌力等级、颈椎活动度、双侧C5神经根动作电位潜伏期与波幅。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6个月,两组C5神经根动作电位潜伏期短于治疗前(P<0.05),波幅高于治疗前(P<0.05),感觉与运动功能J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三角肌肌力等级、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大于治疗前(P<0.05);②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后路颈椎减压后C5神经损伤,能有效提高局部神经系统传导动作电位波幅,缩短潜伏期,改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功能,减轻局部疼痛,提高肢体肌力,改善颈椎生理功能。

  • 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意义及疗效

    作者:尚平福;徐钦华;王贵方;刘法敬

    目的 观察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的临床意义及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共3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6例,女13例;年龄44 ~ 76岁,平均63.5岁;两节段受压6例,三节段19例,四节段14例.均接受行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术中重建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随访时间14~45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轴性症状发生情况,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MRI测量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了解颈后肌群萎缩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6 ~ 140(113.7 ±34.9)min;术中出血190 ~430(296±113.5)ml.随访时间14~45个月,随访过程中无钛板松动、折断及开门再闭现象发生.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8.3±2.6)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3.5±3.4)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3.8±3.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8±17.5)%.术前CCI为(16.8±4.3)%,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5.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为(36.2 ±9.5) cm2,术后为(34.6±9.7) 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6例(15.3%)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及理疗后症状逐步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轴性症状评定标准:优16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结论 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中重建伸肌附着点可有效减轻脊髓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该术式在保护颈伸肌群和减少颈椎前凸丢失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

  • 两种颈后路术式对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中期影响

    作者:李亮;燕树义;于学忠;隋海涛;许海宁;张永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7月~ 2010年12月期间1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54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B组78例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随访观察并对两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前凸角、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术后脊髓功能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后2年随访时,JOA改善率方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期随访时在神经根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率方面A组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及椎间高度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颈椎活动度与术后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d颈椎前凸角度、颈椎曲度指数及椎间高度与术后2年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d颈椎活动度与术后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颈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有效的保留颈椎活动度;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有效改善并维持了颈椎生理曲度以及椎间高度,防止颈椎前凸角的丢失,神经根管和椎间孔的减压大大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以及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 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颈椎曲度指数及活动度的影响

    作者:孔凡磊;申勇;聂志红;刘中坡;纪江峰;侯市宾

    [目的]探讨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方法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6月~2011年9月,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41例患者行改良术式,即保留颈半棘肌肌止,切除C3椎板,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37例患者行传统C3-7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计算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研究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率,A组为(57.5±19.4)%,B组为56.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百分比,A组丢失(2.86±2.44)%,B组丢失(5.31±2.12)%,B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明显多于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A组患者术后丢失(8.27±5.03).,B组患者术后丢失(11.06±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7“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管成形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同时能有效防止颈椎曲度指数及颈椎活动度的丢失.

  •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张健

    目的: MRI测量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以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脊髓病患者,根据术前 X 线片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 n=15)、曲度变直组(n=14)和曲度正常组(n=23),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C3~C7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的差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 JOA评分),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3组患者脊髓均后移,但C3~C75个节段的PCS测量值、末次随访JOA得分、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东风;刘法敬;胡成栋;霍喜卫;陈怀志;周玉军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