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吻合血管神经的(足母)展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

    作者:江华;赵耀忠;吴宏;章建林;孙美庆;郭恩覃;张明利;季正伦

    目的:探讨和研究治疗晚期面瘫的手术治疗,总结应用以足底内侧动静脉为蒂的(足母)展肌游离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40例效果和经验.方法:选取(足母)展肌为供肌,以足底内侧动静脉及其延续的胫后动静脉为血管蒂,以支配(足母)展肌神经及其延续的足底内侧神经和胫神经为神经蒂.(足母)展肌移植于患侧面部皮下,肌近断固定于口角,远端固定于耳前颧弓,血管神经蒂通过上唇皮下隧道与健侧面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吻合.结果:经随访一年以上,23例恢复了面部静态对称和理想的下面部随意和不随意运动;8例恢复了面部静态对称和部分下面部随意和不随意运动;9例仅恢复了面部静态对称.结论:(足母)展肌游离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具有疗效好、手术操作简便、肌肉大小适中、血管神经蒂走行位置恒定紧密伴行、血管神经蒂可切取较长、变跨面神经移植和肌肉移植的两期移植为一期移植等优点;而且,神经是血管化移植.

  •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谭为;徐达传;张伟;柳柯;孙超;刘畅;黄文华

    目的 对(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进行分型,为以(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81例足动脉铸型标本和2只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下肢标本上观察(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走形与分布.结果 根据(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的形成将其分为3型:1型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主要南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形成,占22.9%(19例).Ⅱ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主要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形成,占3.6%(3例).Ⅲ型.混合型: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分支相互吻合形成.根据吻合形式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两个亚型,Ⅲ1型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吻合形成,占48.2%(40例);Ⅲ2型.间接吻合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发出后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及其分支相互吻合成环形,占24.1%(20例).结论 根据(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的不同分为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型、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又分为直接吻合型和间接吻合型两种亚型.

  • 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

    作者:张子阳;唐修俊;魏在荣;金文虎;孙广峰;邓呈亮;李海;李书俊

    目的 探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足母)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 ~ 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4级5例,S3+级2例,S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 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足母)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 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足母)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