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所属专业:
足底用药文献资料
-
川芎嗪对P2X3受体介导的大鼠伤害性兴奋传入的作用
通过动物痛行为反应(缩足反射)确定局部和鞘内应用川芎嗪(TMP)对ATP等P2X受体激动剂所致大鼠足底急性伤害性行为反应的影响.P2X 3受体拮抗剂TNP-ATP(0.3μmol/L)明显抑制P2X受体激动剂ATP(1 μmol/L)或α,β-meATP(0.6μmol/L)引起的大鼠足底急性伤害性反应.大鼠足底局部应用TMP(0.1~10 mmol/L)剂量依赖性地对ATP(1μmol/L)或α,β-meATP(0.6 μ mol/L)引起的伤害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鞘内应用TMP(50 mmol/L)对ATP(1 μmol/L)或α,β-meATP(0.6μmol/L)引起的伤害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MP可通过阻断P2X3受体介导的伤害性兴奋传入抑制P2X受体激动剂引起的大鼠足底急性伤害性反应.
-
川芎嗪和维拉帕米对P2X3受体介导的伤害性反应作用比较
1959年,Holton在剌激外周神经引起逆行性血管扩张时发现感觉末梢有三磷酸腺苷(ATP)释放,首次提示ATP参与感觉神经的信息传递.结合前人的工作及自己的实验,英国科学家Burnstock于1972年提出"嘌呤能神经"学说,随后将ATP及其代谢产物作用的受体称为"嘌呤能受体",并将其区分为P1(腺苷)和P2(腺嘌呤核苷酸)受体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