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入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充分了解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结构,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下方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为安全、合理地运用经岩骨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使用20例颅骨和17例尸头标本,按照手术入路将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切除,暴露横窦、乙状窦、岩上窦、窦硬膜角等结构,测量结构间的距离和角度,找出它们与颅底表面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结果右侧横窦中段和外侧段的平均宽度大于左侧.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0±17.3度,右侧平均为100.0±15.5度.乳突导静脉孔至乙状窦后壁距离左侧12.0±2.2mm,右侧12.3±2.5mm.结论从右侧开颅时必须考虑到左右横窦宽度的差异.可采用新的乙状窦前入路钻孔定位方法:孔1位于颞鳞/顶乳缝交点前上方;孔2位于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下方,前缘在乳突体后界;孔3、4位于星点内侧2~3cm,颞鳞/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两侧;孔5位于颧弓中点的上方.
-
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对应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