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米非司酮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耐多柔比星机制的探讨

    作者:黄俊辉;张曦蓓;肖佳;邱霞;刘利;杨国荣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的逆转耐药作用.方法 以亲本乳腺癌细胞MCF-7和耐多柔比星(阿霉素)乳腺癌细胞MCF-7/ADR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MIF进行干预后,流式细胞仪检测MIF作用前后瘤细胞P-gp的表达、细胞内阿霉素蓄积量的变化以及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 (1)10 μmol/L MIF作用72小时后,MCF-7/ADR细胞P-gp表达率[(23.21±1.80)%]明显高于MCF-7细胞[(19.37±2.37)%,P<0.05].(2)5 μmol/L ADR处理后,MCF-7/ADR细胞内ADR蓄积量为(47.13±4.11)%,低于MCF-7细胞[(60.24±2.61)%,P<0.05].(3) 10 μmol/L MIF联合5 μmol/L ADR处理细胞,MCF-7/ADR和MCF-7细胞内ADR的蓄积量分别为(82.72±2.42)%及(88.63±2.75)% (P >0.05);但均较单用ADR时升高(均P<0.01).(4) MIF作用前,MCF-7/ADR细胞G0/G1期比例[(77.21±3.10)%]高于MCF-7细胞G0/G1期比例[(59.05±2.16)%,P<0.05];MCF-7/ADR细胞S期比例明显低于MCF-7细胞(P<0.05).经10 μmol/L MIF作用后,MCF-7细胞G0/G1期比例(75.28±2.53)%较MIF作用前明显升高(P<0.05);S期比例则较MIF作用前显著降低(P<0.05);MCF-7/ADR细胞G0/G1期比例和S期比例分别为(80.13±2.72)%及(13.52±1.03)%,与MIF作用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瘤细胞的G2/M期比例与MIF作用无关(P>0.05).结论 (1)MIF可以逆转MCF-7/ADR的耐药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细胞P-gp含量、增加细胞内ADR蓄积量有关.(2) 10 μmol/L浓度的MIF对MCF-7/ADR细胞周期分布影响不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