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惟一临床表现的脑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寿纪菲;吴川杰;谢南昌;彭静;刘洪波

    1 病例资料病例1,男,69岁,因“视物不清17 h”于2016年1月2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入院17 h前于散步时突发视物不清,双眼视物成双,单眼视物时正常.不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肢体无力.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糖尿病史10年,吸烟史30余年,无血脂异常.人院时查体:体温36.4℃,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8/78 mmHg,双眼向左侧注视时,右眼出现内收不能,左眼可外展伴有眼震,双眼的垂直运动、辐辏反射正常,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6.6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9%,血清LDL-C3.02 mmol/L,C-反应蛋白3.80 mg/L,血沉8.9 mm/h,同型半胱氨酸、血凝结果正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头颅MRI提示桥脑后份急性腔隙性梗死(图1A).

  • 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孤立表现的脑桥梗死一例

    作者:侯迪;连亚军;蒋朋钦;刘博;魏建科;谢南昌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是脑干内侧纵束损伤导致的双眼同向运动障碍,临床较为少见,容易漏诊及误诊,而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为孤立表现的脑桥梗死更是罕见。现将近期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 孤立性内侧纵束梗死1例报告

    作者:詹细平;吴志忠

    内侧纵束位于脑干背部中线两侧,协调眼球的水平同向运动,其发生病变临床少见,孤立性的梗死更为罕见,现报告如下.1 资料患者,女,69岁.因"视物重影、模糊4 d"于2013年01月13 日入院.缘于4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重影,模糊,注视左前方时为甚,伴头晕、恶心无呕吐,行走不稳,感"地不平",无肢体乏力、麻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近期服用天麻素、卡托普利控制血压.入院时查体:体温36.4℃,血压140 /80 mm Hg,心率60 次/min,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 以核间性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临床与影像特点

    作者:郭琳佳;刘文宏

    目的 分析因脑干梗死导致核间性眼肌麻痹(INO)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9例以INO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同时结合文献简述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9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6岁,其中中青年(年龄小于60岁)患者5例,占55.6%.8例(88.9%)患者以水平性复视为主要表现,伴随症状以头晕为多见(55.6%),单侧受累多见(77.8%).前核间性眼肌麻痹6例,前核间性合并后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5例(55.6%)保留会聚运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中脑导水管腹侧病变1例,脑桥被盖背侧中线附近病变8例.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与梗死灶相关的血管狭窄或闭塞6例,常见为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3~23 d,中位数为14 d.6例(66.7%)患者住院期间眼部症状消失,1例随访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眼部症状消失.结论 表现为INO的脑梗死主要由脑干背侧中线附近的小灶梗死引起,多数伴后循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病机制各异,临床预后良好,临床上遇到中青年以复视为首发症状患者应重视鉴别诊断.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