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is束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力衰竭(附二例报道)

    作者:马建军;高学忠;阿米娜·马合木提;吴高俊

    2例均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NYHA心功能Ⅲ级,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过程中,左室电极不能到达靶静脉,改用His束起搏治疗.1例57岁男性患者,随访10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另1例50岁的男性患者,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恢复正常,左室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

  • His束起搏应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时导线不同极性配置的参数差异

    作者:苏蓝;陈骁;吴圣杰;吴高俊;徐蕾;李海鹰;肖方毅;黄伟剑

    目的 寻找His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用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除颤治疗(CRT或CRT-D)更好的起搏和感知配置,从而改善HBP用于CRT-D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6例成功植入His束起搏导线的CRT-D患者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通过改变起搏及感知配置,测量组合双极[HBP tip(Left Ventricular-tip,LV-tip)-RV-coil(Right Ventricular-coil)]与传统双极[HBPtip(LV-tip)—HBP-ring(LV-ring)]时的R波感知振幅、阈值及阻抗并通过公式计算HBP消除CLBBB阈值输出时(脉宽为0.5 ms)的输出能量、导线电流和导线电流密度.结果 在术中和术后即刻、1个月随访时,组合双极的感知幅度高于传统双极(P<0.05),阻抗、阈值均低于传统双极(P<0.05);组合双极在术中输出能量低于传统双极;术后即刻和1个月时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随访两种配置的阈值与术中比较保持稳定(P>0.05).结论 当HBP应用在CRT-D治疗时,通过改变不同的HBP(LV)起搏/感知配置发现组合双极比传统双极表现出更高的R波感知振幅,更低的起搏阈值和阻抗,并且不增加能量消耗.

  • His束起搏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郭志福;陈少萍;黄新苗;秦永文;赵仙先

    患者男性,77岁.曾因冠心病、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右室心尖部起搏的VVI起搏器植入术.术后逐渐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为改善心功能,行His束起搏,原起搏系统保留,设置起搏频率40次/分,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 His束起搏--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

    作者:刘文亨;陈柯萍;张澍

    His束起搏可分为直接His束起搏和His束旁起搏,后者较前者易实现。临床研究表明His束起搏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益,对急性或慢性心功能均有益。对部分心力衰竭的病人行His束起搏可使宽的QRS波变窄,改善心功能。但His束起搏是否造成His束损伤及后续的损伤,进而影响左右束支还有待临床观察或研究。

  • His束起搏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乐;张岩;李永勤;郑强荪

    His束(HB)是房室结的延伸,并进一步与左、右束支传导系统相连接,HB起搏传导的兴奋与正常的兴奋传导一致,故具生理性.HB起搏分为①选择性的夺获;②非选择性的夺获.HB起搏的临床适应证为①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②房室结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功能不全;③需要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成功率在85%~90%之间;起搏阈值总体较稳定,导线脱位率并不高于常规起搏患者的导线脱位率;局限性有:10%~20%的病例无法标测到HB电位,安置电极导线困难,起搏阈值较高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更大规模和长期随访的观察.

  • His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运用

    作者:邹春霞;王小庆;彭长农;钟新波;郭文玉;廖志勇

    目的 研究His束起搏(H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53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症合并各种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及QRS期限<120 ms、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每位患者首选His束起搏,不成功者改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组,41例),其中采用4.1F螺旋导线进行His束起搏成功者共12例(23%),在41例RVSP组患者中随机抽取1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植入美敦力AdaptaLADDR01起搏器,术后在观察期内关闭MVP功能、Search AV+.观察两组的心室导线参数及左室心功能变化;术后总共随访12个月.结果 HBP组的术后12个月感知及阈值、阻抗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2±1.14)vs.(3.63±1.16)mV;(1.79±0.62)vs.(1.49±0.4)V;(617.33±59.65)vs.(621.83±68.59)Ω;P>0.05];12例HBP组在随访中未发现心室失夺获现象;术后12个月时与RVSP组比较,HBP组LVEF明显偏高,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 min步行试验(6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RVSP无差异;对于窄QRS波、LVEF>40%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有保护作用、同时减少左室不同步.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