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疗效对比分析,明确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修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优点.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5例舌癌或口底癌手术后引起舌或口底缺损,分别用前臂游离皮瓣(9例)及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16例)整复舌或口底缺损,并对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组及前臂游离皮瓣组就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后用费进行对比.结果 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组手术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后用费都少于前臂皮瓣组.结论 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切取简单,手术时间短,成活率高,住院用费低,并发症少,原发灶对侧颏下肌皮瓣是修复口底及舌缺损的可靠皮瓣,应该广泛应用于舌及口底修复.
关键词: 舌口底缺损 原发灶对侧颏下肌岛状皮瓣 前臂游离皮 舌口底恶性肿瘤 -
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口底缺损1例的护理
颌面部恶性肿瘤多因手术治疗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损或畸形,病期越长,切除组织越多,畸形缺损也越大[1].国内主要应用游离的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并认为是舌缺损再造的主要皮瓣,但是前臂皮瓣供皮区创面较大,可提供的皮瓣有限且显眼,很多患者无法接受.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特点是皮瓣为穿支皮瓣,与肌瓣完全分离,活动度大,易塑形,完全不同于带蒂肌皮瓣[2],利用皮瓣部分可重建满意的舌外形,且供皮区隐蔽易被患者接受.2011年5月31日,本院口腔中心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1例舌口底缺损患者,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原发灶对侧颏下岛状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原发灶对侧颏下岛状皮瓣整复舌及口底缺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例舌或口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患者,用对侧颏下岛状皮瓣进行整复,观察疗效.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瘢痕轻微,功能与外观满意.结论:原发灶对侧颏下岛状瓣在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不影响根治等特点,是修复肿瘤切除所致舌及口底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术武选择,有望成为舌口底恶性肿瘤切除后即刻修复常规皮瓣.
关键词: 舌口底缺损 原发灶对侧颏下岛状皮瓣 舌口底恶性肿瘤 -
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癌切除术后舌与口底组织缺损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 1997年3月~2004年10月,对9例舌癌患者在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所形成的舌或舌与口底组织缺损,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8~71岁.右半侧舌5例,左半侧舌4例,其中病变侵及口底者4例.组织缺损范围4.2 cm×3.2 cm~5.5 cm×4.0 cm.修复所用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 ~7.0 cm×4.0 cm.以颏下动脉为蒂8例,颏下动脉联合颌外动脉近心端为蒂1例. 结果术后8例颏下岛状瓣成活.修复后舌体静态形态佳;动态表现前伸、上举、侧向运动不受限,语音清晰,吞咽功能良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3例术后3周放疗.随访1~36个月,舌无异常变化.1例组织瓣坏死脱落,创面自然愈合. 结论颏下岛状瓣修复舌缺损,手术方法简便,并能提供足量组织同时修复口底缺损.
-
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整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采用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整复舌及口底缺损,丰富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整复方法。方法采用6例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整复舌及口底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结果6例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均有足够的血管蒂到达对侧口底舌腹,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术后均暂时出现面部紧张、张口受限障碍等并发症,3个月后好转,术后半年未见皮瓣缩小。结论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颜色与舌及口底颜色几乎完全一样,切取简单,成活率高,供区再次损伤畸形小,有望成为舌口底恶性肿瘤切除后即刻修复常规皮瓣。
关键词: 舌口底缺损 原发灶对侧面动脉黏膜肌皮瓣 舌口底恶性肿瘤 -
带蒂肌皮瓣修复舌口底缺损对吞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带蒂肌皮瓣修复舌癌术舌口底缺损对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舌癌根治术后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择皮瓣不同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接受带蒂肌皮瓣修复舌口底缺损,对照组接受带血管蒂轴型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时,观察比较两组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吞咽功能总体评分、情感评分、功能评分以及生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语音功能正常率(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P<0.05);观察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功能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吞咽、体重下降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带蒂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舌口底缺损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语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