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
目的:分析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6-12首次诊断为外伤性嗅觉障碍并完成14~473 d随访的202例患者(来自1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临床资料.按嗅觉障碍病因进行分组(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65例,非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137例),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年龄(岁)、性别、嗅觉功能(Sniffin'Sticks)、味觉功能(三滴法)、嗅觉诱发电位及嗅通路MRI特点.结果:外伤性嗅觉障碍组年龄(40±11岁)与非外伤性嗅觉障碍组年龄(47±15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嗅觉功能上,外伤性嗅觉障碍组分值(TDI)为(12±5),非外伤性嗅觉障碍组为(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嗅觉诱发电位中经嗅觉特异刺激剂刺激引出P2波潜伏期在外伤性嗅觉障碍组(483±82 ms)与非外伤性嗅觉障碍组(418±64 m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味觉功能(三滴法)上,经嗅觉特异刺激剂刺激波的振幅、经三叉神经刺激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及嗅通路MRI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4~473 d随访,65例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中有9例失访,8.9%(5/56)的患者嗅觉功能有提升,5.4%(3/56)的患者味觉功能有提升,5.4%(3/56)的患者嗅味觉功能同时有提升.结论:头部外伤是导致嗅觉丧失的主要病因.在本临床观察中,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表现更为年轻,可能与年轻患者在社会活动中更为活跃有关.且在嗅觉功能上多表现为嗅觉丧失.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味觉功能相对于嗅觉功能更难恢复,推测味觉中枢在外伤中相对于嗅觉中枢更易受损.
-
针灸治疗外伤性嗅觉障碍验案举隅
外伤性嗅觉障碍是由于外伤后出现昏迷等多种诱因,导致嗅觉功能改变,以嗅觉减退及嗅觉消失为主要特征,约占嗅觉障碍的11%[1].该病需要在排除先天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药物或者毒物性等[2]诱因导致嗅觉障碍的基础上,结合外伤史、客观检查(如鼻内镜),可以临床诊断为外伤性嗅觉障碍[3].对于该病,常规治疗方法(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手术等)治疗效果仍有限.针灸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笔者曾跟随李月梅教授以针灸治疗1例外伤性嗅觉障碍,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