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黑瞎子岛吸血双翅目昆虫调查研究

    作者:富英群;侯咏;王晓杰;李明;王红霞;周春燕;刘国平;于永军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吸血双翅目昆虫蚊、蠓、虻的种群构成,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和网捕法采集蚊、蠓、虻.结果 在黑瞎子岛采获蚊、蠓、虻37272只,经分类鉴定,其中蚊科4属10种,优势种群为刺扰伊蚊(94.68%);蠓科2属5种,优势种为刺螫库蠓(84.69%);虻科5属15种,优势种群为骚扰黄虻(29.84%)和土灰虻(23.90%).不同月份的蚊种组成有所不同.4种主要蚊种昼夜24h的数量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活动时间为刺扰伊蚊24h,叮刺伊蚊在3:00AM~21:00PM,凶小库蚊在6:00AM~20:00PM,中华按蚊在19:00PM~3:00AM;高峰期,刺扰伊蚊在3:00AM和20:00PM出现2次高峰;凶小库蚊在17:00PM,叮刺伊蚊在18:00PM和中华按蚊在21:00PM仅出现1次高峰.6种主要虻种1日活动时间在4:00AM~19:00PM;土灰虻、骚扰黄虻和黑胫黄虻均14:00PM,霍氏黄虻在15:00PM,雁虻在16:00PM,原野虻在18:00PM出现1次高峰.结论 此次调查为黑龙江省黑瞎子岛吸血蚊、蠓、虻种群构成、种群动态研究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黑瞎子岛地区蜱及其携带病原体调查研究

    作者:富英群;卢婷婷;侯咏;焦丹;梁惠杰;杨军;杨宇;蔡婧;刘丽娟

    目的 调查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蜱种构成及其携带病原体状况.方法 于2013年5月间在黑瞎子岛地区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拖蜱,种类鉴定后进行11种病原体检测.森林脑炎、新布尼亚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采用RT-PCR方法检测;立克次体、贝氏柯克斯体、伯氏疏螺旋体、土拉杆菌、巴尔通体、埃立克体、无形体和巴贝西原虫均采用PCR方法检测.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利用MEGA 5.0软件与GenBank中国内外已知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拖蜱165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3属4种,即硬蜱科(Ixodidae),硬蜱属(Ixode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革蜱属(De rmace ntor),森林革蜱(D.silvarum),血蜱属(Haema physalis),嗜群血蜱(H.concinna)和日本血蜱(H.japonica),分别占总体构成24.85%、12.12%、23.03%和40.00%.伯氏疏螺旋体、土拉杆菌、巴尔通体、无形体、埃立克体、森林脑炎黄病毒属、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新布尼亚病毒阳性检出率均为0;立克次体阳性检出率为15.76%(26/165),贝氏柯克斯体阳性检出率为0.6%(1/165),巴贝西原虫阳性检出率为0.6%(1/165).其中有1例全沟硬蜱检测出巴贝西原虫和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经统计学分析得出蜱种与立克次体的感染有统计学意义(x2=84.1391,P< 0.05),以森林革蜱的感染率高.经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得知立克次体以斑点热群劳式立克次体为主.结论 此次调查证明黑瞎子岛地区蜱种以日本血蜱为主,森林革蜱感染立克次体概率高,全沟硬蜱存在复合感染现象,因此应着重加强黑瞎子岛地区蜱种监测与防控.

  • 2011年黑龙江省黑瞎子岛鼠群中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王振东;王莎莎;刘丽娟;杨宇;李明;郭天宇;富英群;侯咏;孙肖红

    目的 调查2011年黑龙江省黑瞎子岛鼠群中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于2011年4-10月在黑龙江省黑瞎子岛采用夹夜法捕鼠,共捕鼠356只,无菌操作采集鼠肾样品;提取鼠肾脏总核酸,采用PCR方法,利用钩体鉴别引物,对提取的肾脏总核酸中23 S rDNA的482 bp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以检测鼠体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抽取不同月份的15份阳性扩增产物进行纯化,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并利用Mega 4.0软件与Genebank中已知的国内外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在捕捉到的356只鼠中,红背(鼠平)和黑线姬鼠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9.3%(140/356)和36.0%(128/356).所有鼠中共检测到钩端螺旋体阳性39只,感染率为11.0%,除褐家鼠外,其他鼠种均有感染,黑线姬鼠、红背鼾、东方田鼠、花鼠和大林姬鼠的感染率分别为9.4% (12/128)、12.9%(18/140)、10.8%(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2,P>0.05).4月份未检测到感染疫鼠,5、6、7、8、9和10月份的感染率分别为5.6%(4/72)、8.8%(5/57)、12.8%(5/39)、9.8%(5/51)、33.3%(11/33)和22.5% (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92,P<0.05);黑瞎子岛鼠群感染的钩端螺旋体在同一进化支上,相似度为97.1%~99.6%,与澳大利亚的菌株U90865在进化上为相近,相似度>96.3%.结论 该地区鼠群中已存在钩端螺旋体的感染,所感染钩体在进化上相似,且存在季节性差异,而对宿主的选择性不明显.

  • 黑瞎子岛牛虻种类多样性与吸血习性的调查研究

    作者:郭晓霞;李春晓;王刚;郑重;董言德;赵彤言

    黑瞎子岛地处我国东端,在中俄边界抚远县境内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牛虻以吸牛、马等牲畜血液为主,兼吸人血,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至今尚未有关于黑瞎子岛牛虻的分布与季节消长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分别于2012、2013年6至8月份,采用牛虻捕获器,对黑瞎子岛牛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分别选择人居、河边和丛林湿地为采样点,每个牛虻捕获器相距500 m.共捕获5属9种共5 941只牛虻.结果显示,土灰虻Tabanus griseinus为黑瞎子岛优势种(40.57%),其次数量较多为骚扰黄虻Atylotus miser (35.15%).7月下旬牛虻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显著瘤虻Hybomitra distinguenda 是丛林湿地的主要种类,土灰虻T.griseinus和骚扰黄虻A.miser是人居的优势种类.6月下旬牛虻种群结构较稳定,8月上旬优势度指数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该地区6月中旬至7月是牛虻传播疾病的高风险时期.

  • 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鼠群斑疹伤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卢婷婷;富英群;侯咏;杨宇;徐宝梁;应长青;蔡婧;王建成;赵婷婷

    目的 调查中俄边境黑瞎子岛地区鼠群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感染状况.方法 于2013-2014年在黑瞎子岛地区采用夹夜法捕鼠,无菌取其肝脏组织,提取鼠肝脏总核酸,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对提取的鼠肝脏总核酸中gltA基因的136 bp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利用Mega 5.0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菌株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捕鼠644只,隶属于3目5科8属,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42.70%(275/644),其次为红背鼠平和东方田鼠,分别占27.64%(178/644)和21.12%(136/644).共检出31只鼠感染斑疹伤寒,阳性率为4.81%,分属于啮齿目中5种鼠,其中东方田鼠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为9.56%(13/136),其他啮齿目鼠形动物感染率相对较低,但各鼠种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雌鼠的感染率(10/168, 5.95%)虽高于雄鼠(21/476,4.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斑疹伤寒感染组体重均值(38.2548 g)与非感染组的体重均值(32.2271 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3,P=0.202).不同捕鼠时间鼠斑疹伤寒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419,P=0.000).该地区鼠群感染的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在同一进化支上,相似度>99.98%,与美国菌株CP003398在进化上为相近,相似度>95.83%.结论 黑瞎子岛地区鼠群存在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且感染状况存在季节性差异,为科学开发黑瞎子岛提供了依据.

  • 黑龙江省黑瞎子岛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彩乔;李明;郭文平;富英群;王文;曲立民;李明慧;潘光东;田喜凤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黑瞎子岛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其他地区相应物种间的关系,为可能存在于该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筛查工作奠定基础,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捕捉小型哺乳动物,首先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b(mt-cytb)基因并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该物种的不同地区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捕获374只小型哺乳动物,分属于2目4科6属9种,其中黑线姬鼠和红背鼠平为优势鼠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相一致.结论 黑瞎子岛上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复杂,具有多样性,并且mt-cytb基因未发生明显变异.岛上多个物种可以携带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因此该研究对当地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黑瞎子岛蚊虫种群动态研究

    作者:李明;侯咏;梁慧杰;富英群;刘国平;于永军;赵刚;孙刚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蚊虫种群组成,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和网捕法采集蚊虫.结果 在黑瞎子岛捕获蚊虫33 526只,计4属10种,优势种群为刺扰伊蚊(94.68%).不同月份蚊种组成有所不同;4种主要蚊种昼夜24 h的数量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刺扰伊蚊活动时间在00:00-24:00,叮刺伊蚊在03:00-21:00,凶小库蚊在06:00-20:00,中华按蚊在19:00-03:00;刺扰伊蚊在03:00和20:00出现2次高峰;凶小库蚊在17:00、叮刺伊蚊在18:00、中华按蚊在21:00仅出现1次高峰.结论 黑龙江省黑瞎子岛的蚊种包括4属10种;刺扰伊蚊为优势种群;观察了4个主要种群的昼夜数量动态.

  • 黑瞎子岛鼠形动物及染体外寄生虫调查研究

    作者:杨丽炜;呼满霞;李明;杨军;裴立君;孙建健;李贵昌;栗冬梅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类分布、种群组成、季节消长和染体外寄生虫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收集体外寄生蚤和革螨.结果 在黑瞎子岛共捕获鼠形动物899只,计3目5科7属8种,总捕鼠率为24.1%,优势种为红背(鼠平)(36.7%)、黑线姬鼠(33.8%)和东方田鼠(21.4%);不同生境和月份鼠形动物种群组成有所不同;2种生境中鼠形动物在4--10月均有活动,高峰期均在9月;东方田鼠在6和9月出现2次高峰,红背(鼠平)和黑线姬鼠均在9月出现1次高峰;褐家鼠的染蚤率(42.9%)及指数(2.1)高;褐家鼠的染革螨率(57.1%)及指数(4.3)也高.结论 摸清了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群组成,为开展鼠类的生态学、鼠类与疾病及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 遥控飞行喷雾器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防治黑瞎子岛蚊虫和蚋的现场效果研究

    作者:李春晓;董言德;丁玉来;郭晓霞;王刚;唐灵海;赵彤言

    目的 探讨遥控飞行喷雾器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防治黑瞎子岛上蚊虫和蚋的现场效果.方法 使用遥控飞行喷雾器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处理蚊虫和蚋栖息的植被,对黑瞎子岛上的刺扰伊蚊、八代按蚊和斑布蚋进行防控.结果 使用该方法对刺扰伊蚊、八代按蚊和斑布蚋分别达到了95.4%、81.7%和67.3%的种群密度下降效果,并且对蚊虫的防控效果在1周后仍然保持在80%以上.结论 遥控飞行喷雾器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防治黑瞎子岛上的蚊虫和蚋,可大幅度减少防治区域内蚊虫和蚋的叮咬.同时,在地理环境复杂的条件下,遥控飞行喷雾器也显示出了其机动性强、短时间可处理大面积地区的优越性能.通过本次现场实验,可以预见遥控飞行喷雾器在未来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