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层首诊与分级医疗制度建设的思考
文章分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目前的运行状况,列出其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和困境,并从医疗保障制度、提升基层服务、完善双向转诊、转变就医观念等方面提出对策,从而探索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发展的措施.
-
江苏省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式签约服务的做法与特点
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势背景下,如何围绕和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这个中心目标,做实和做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江苏探索并选择确立“首诊式”签约服务模式,作为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体实施方向,并就如何保障和提高居民“首诊式”签约率,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改善签约居民服务体验、增强签约双方获得感等方面采取系列综合配套举措.
-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诊疗实施现状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有利于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被视作新医改攻坚阶段的重头戏和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支撑,改革6年来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足社区,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工作,贯彻执行医改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研究
随着医疗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经成为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建立新的就医格局以及解决我国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建设全覆盖,配合卫生资源,在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上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切实推动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的合理秩序,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关键词: 分级诊疗 基层首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
北京市医联体内患者基层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医联体内患者对医联体的认知与满意度评价,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患者就医选择、基层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北京市15个区抽取18个医联体,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1280名医联体内就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59.12%的患者了解医联体及相关政策,39.12%的患者对医联体满意;72.32%的患者愿意基层首诊;各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就诊医院类型、医联体了解程度、医联体经历、医联体满意度对基层首诊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医联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效果,基层首诊意愿初步形成,但区域医疗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与患者基层首诊意愿具有相关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及现行医保政策等制约医联体的发展.
-
四川省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完善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的有序模式.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对全省6个地市州18所医疗机构的1 33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人口学特征情况,对基层首诊的认知情况,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利用情况等.结果:患者对基层首诊的知晓率较低,为41.0%;基层卫生资源利用不足,仅63.1%的慢性病患者过去1年有过基层就诊经历.所在城市人口密度高、知晓所在社区基层首诊的疾病目录范围并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固定的医务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 000元、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较好,家至近的基层医疗机构步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慢性病患者更倾向选择基层就诊.结论:提高基层就诊率的关键环节在于提高慢性病患者拥有固定医务人员的比例,畅通其与基层医疗机构沟通的渠道,增进其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促进慢性病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
-
关于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阐述了部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进行慢性病分级诊疗探索,从服务提供者改革、患者权利变化、医保政策调整和医疗信息化发展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应综合运用医疗、医保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
基层医疗机构患者视角的区域医疗联合体运行效果分析
目的:调研医联体实施前后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对其运行情况的认知与评价,分析医联体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北京市F区医联体内的6所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试点,自行设计问卷,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2014年和2016年分别发放问卷325份和420份.结果:2016年19.5%的调查患者听说过医联体,其中44.4%的患者清楚医联体的具体含义,52.4%的患者知道医联体能带来哪些变化,与2014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满意度为88.4%,与2014年相比结果提升.90.2%的患者表示出现常见病时会首选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2014年略有上升;社区首诊支持率为86.8%,低于2014年;紧密型医联体内患者表示“非常支持”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医联体建设对提升患者基层就诊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对是否首选基层就诊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
-
我国当前双向转诊实施难点及其改进措施
落实双向转诊制度以来,收到一些效果,但也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自愿"和 "强制首诊"、专科思维和全科医学、拉大医疗保险报销差距和实际价格差额的可承受性、医生强制调动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之间矛盾进行分析,再从综合医院角度、社区医院角度和相关其他配套措施角度探讨原因,从设施宣传、人才教育、转诊体系等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和实施对策,为双向转诊进一步施行出谋划策.
-
浅析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国际经验
阐述了不同国家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情况及经验,介绍了不同卫生筹资体制国家所采用的诊疗体系,以及多数国家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服务范围情况以及确保患者有序流动的措施情况,后归纳各国分级诊疗做法的四点经验并提出对我国分级诊疗工作的启示。
-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推行分级诊疗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为建设健康中国,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从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入手,运用系统动力学对推行分级诊疗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结果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加上基层缺乏优质的设施、设备条件,医院医师下转积极性不强,医疗保险差异化比例不明显等问题影响了基层首诊率的提高和双向转诊的顺利推行.结论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推进基层首诊,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双向转诊,合理调整医疗保险报销差异化比例,加强医疗保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基于互联智慧平台的紧密型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探索与实践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 “看病难”问题仍然突出.针对我国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问题,按照卫计委关于“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医院结合信息技术,搭建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协同平台,探索实践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一套分工明确、分流有序、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
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调查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
广州市基层首诊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
基层首诊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与重要基础.笔者以广州市为例,通过调研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史密斯执行模型对基层首诊政策执行中的理想化政策、政策环境、政策执行机构和目标群体四个要素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
广州市基层首诊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
基层首诊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与重要基础.笔者以广州市为例,通过调研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运用史密斯执行模型对基层首诊政策执行中的理想化政策、政策环境、政策执行机构和目标群体四个要素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医改以来,政府大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分级诊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推进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相关对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促进区域信息共享.
-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探讨
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战略要求,其实质是在卫生、财政、医保、药品监督等多部门协同作用下,各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诊疗服务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形成预防、治疗、康复等有机整体,达到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当前的分级诊疗制度存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完善、基层首诊实现程度低、缺乏利益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以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可持续推进.
-
患者视角下北京市某区基层首诊制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目的 通过了解患者视角下基层首诊制实施的主要影响向因素,为促进分级诊疗背景下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选择北京市实施分级诊疗试点区县之一,并选择该区县实施分级诊疗的4所乡镇卫生院,每所乡镇卫生院随机选择8名就诊患者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共访谈患者32名.根据理论饱和依据和扎根理论,资料分析采用Nvivol0软件进行质性分析.结果 从患者视角出发,影响基层首诊制实施主要的因素是“认知”因素,患者不愿意基层首诊主要的原因是不认可、不信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认为上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具有更高的医疗技术水平.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其次,“技术”是另一主要影响因素,基层医疗机构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无法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因素在引导患者基层首诊方面影响力度有限,提高基层医疗保险比例、设置基层转诊制度很难实现患者的有序就医.结论 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实现基层首诊制的关键在于转变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认知,在准确定位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的基础上,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终实现“小病进社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分级诊疗中基层首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以基层首诊为研究主体,结合我国目前基层首诊的初步试点现状与效果,剖析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各个利益相关群体在基层首诊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进基层首诊的就医格局而提供理论意义和参考依据.
-
靖江市人民医院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靖江市人民医院通过创“三级医院”,从科室流程、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行风建设、就诊环境、服务价格等方面入手,抓医院内涵建设,引送优质资源下沉,推进上下联动和双向转诊,实现了我市医疗秩序的正常化,但分级诊疗任重道远,运行上还存在盲区,缺少统一的标准,需要多部门联合协调,制定相关政策,细化服务流程并持续改进,科学引导老百姓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