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章丘市2006~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

    作者:李虹;阚静;李军

    目的:了解章丘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妇幼卫生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山东省妇幼卫生信息统计报告管理办法>要求,搜集整理全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结果:章丘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30%;婴儿死亡率8.19%;新生儿死亡率5.56%;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以新生儿为主53.99%.结论: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提出进一步提高围产保健水平,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山西省长治市1996-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于红梅;王晓玲;李芳

    目的 通过对1996-2015年间山西省长治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和死亡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了解长治地区儿童生存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长治市13个县(区)1995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儿童出生、死亡监测数据及年报资料,以县区为单位整群抽样,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收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采取专人负责、逐级质量检查、定期抽查及漏报调查等质量控制措施,按国际疾病(ICD-10)标准进行死因分类,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年间长治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79.6%,年均下降速率为8.0%.郊县下降幅度和年均下降速率大于城区,全市下降总趋势与郊县更接近.死亡分布存在明显的城乡和性别差异特征:郊县大于城区,男童大于女童;年龄分布以新生儿死亡为主,占婴儿死亡人数的77.9%,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66.2%.结论 20年间,长治市儿童生存状况持续改善,加强郊县农村地区的围产保健工作是近一步降低长治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 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性别差异及死因分析

    作者:康晓平;符文华;王晓琴;刘莹之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性别差异及死因,为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个国家级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县1997~2000年上报的资料,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性别差异及死亡原因.结果5岁以下儿童除晚期新生儿和1~4岁儿童死亡率高于女性外,其余各年龄组死亡率男性低于女性.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分类比较不同疾病的男女性死亡率,得出与围生期有关的疾病的死亡率男性大于女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先天畸形的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将疾病按可避免死亡和不可避免死亡两类划分可得到除早期新生儿不可避免死亡疾病的死亡率男性低于女性外,其他年龄组不可避免死亡的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而可避免死亡疾病的死亡率只有1~4岁组男性高于女性,其他年龄组男性均低于女性.从死亡地点、死前就医、诊断级别的构成上看死亡的1~4岁儿童男女性别差异有显著性,男性死亡在医院的比例大于女性,男性患儿死前进行住院治疗的比例高于女性,男性患儿死前24 h就医治疗的情况好于女性患儿;男性儿童诊断级别高于女性,女性在村或未就医的比例高于男性.结论该地区男女性儿童可避免死亡的死亡率均高于不可避免疾病的死亡率,绝大多数死因别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可避免死亡疾病的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女性婴幼儿的生存环境劣于男性.

  • 陕西省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生育史及其5岁以下儿童死亡影响的现状调查

    作者:王婷;屈鹏飞;常玲;董敏;曾令霞

    目的 了解陕西省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生育史及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探讨妇女生育史对其5岁以下儿童死亡影响的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利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获得样本,调查陕西省5个国家Ⅳ类贫困县已婚妇女的生育史及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结果 共调查4 732名妇女,平均初育年龄23.65岁,平均产次1.49次,1、2胎生育平均间隔6.96年,2、3胎生育平均间隔3.98年.在被调查妇女的5岁以下儿童中,2007-2010年婴儿死亡数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32.19%,新生儿死亡数占婴儿死亡数的70.21%,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71‰、9.55‰、29.67‰.多胎的婴儿死亡率大于单胎(x2=6.057,P--0.014),不同产次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存在差异(x2=17.469,P<0.001),不同生育间隔婴儿死亡率也存在差异(x2=13.137,P=0.001).结论 陕西省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生育状况良好.婴儿死亡数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比例变化不大,但新生儿死亡数仍占婴儿死亡数的绝大比例,2007-2010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2000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城市.多胎、生育产次多及生育间隔短是影响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因素.

  • 实施“母子系统保健项目”推动妇幼保健工作发展

    作者:陈晓红

    实施“母子系统保健项目”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作用.璧山县2006年12月启动“母子系统保健项目”,我县被列为项目县.项目旨在通过开发适宜的母子保健服务包,完善县、乡、村三级保健网,提高妇女儿童、特别是贫困妇女儿童利用基本妇幼保健的能力,加强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管理,预防和减少致病危险因素的发生;改善妇女健康水平,保护和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育;通过急重症转诊系统的建设、培训、改善设备和供应品,提高乡、村两级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孕产妇和儿童的死亡.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县取得明显成效.

  • 传递函数模型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预测中的应用

    作者:刘元元;朱军;刘祥;李晓松

    目的 探讨传递函数模型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child mortality rate under age 5, U5MR)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991至2004年国家有关统计年鉴数据拟合传递函数模型,同时采用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行预测,并比较两者的拟合结果.结果 传递函数模型与实测值比较而言,其回代预测误差为-1.11%,未来预测误差为-2.35%,均较ARIMA模型低.结论 传递函数模型在预测中可以纳入有关影响因素,该预测结果理论上更符合实际情况.

  • 康乐县2005~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与建议

    作者:马秀珍

    了解康乐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妇幼卫生管理和决策提供主要依据,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上海市两社区90年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随访研究

    作者:郭友宁;陈超;吴敏伦

    目的了解90年代上海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及社会、生物医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年代末上海市两社区初婚夫妇婚后6年内生育、避孕等状况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早期、晚期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6‰、7.2‰及9.6‰.5年寿命表法累计死亡率为¨.0‰.出生窒息、缺陷及肺炎的死亡率分别为2.6‰、1.3‰及1.1‰.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离异夫妇的婴儿有增多的死亡机会(OR=2.89,95%可信限为1.20~6.97).非首次妊娠活产儿或其母亲于妊娠3个月内有感冒发热者其婴儿死亡的机会均明显增多(OR值分别为20.44及5.91,95%可信限分别为10.55~39.58及1.39~25.12).结论上海市90年代初5岁内婴幼儿死亡率在国内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出生窒息仍是上海市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死亡的重点.对既往有非活产妊娠史的孕妇尤其应加强孕产期监护.

  • 龙陵县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王子位

    目的:准确掌握龙陵县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确定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U5 MR)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县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龙陵县U5 MR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2011年U5 MR平均为14.05‰,其死因是:肺炎>先天异常>窒息>意外>早产>意外>腹泻;婴儿死亡率(IMR)平均为11.26‰;新生儿死亡率(NMR)平均为6.48‰。结论抓早、抓小、抓牢是降低U5 MR的工作基础;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提高住院分娩率,积极推广妇幼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危急(重症)贫困儿童救助基金,积极有效转诊抢救危重症儿童;普级健康教育知识等是降低U5 MR的有效措施。

  • 公主岭市2009-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高亚丽;李茉莉

    目的 了解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09-2011年我市5个监测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按统计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我市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还是很高的,应加强孕期保健及产前筛查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青海省同仁县2013-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李晓萍;周敏茹;王卫军

    目的 了解青海高原牧区同仁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同仁县2013-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9.29‰,肺炎、出生窒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意外窒息及先天异常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布:死亡年龄以新生儿为主,民族分布以藏族为主,死亡季节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农村地区死亡构成高于市区.结论 通过加强围产期保健、婚前医学体检、产后访视等工作,加强产科和儿科的工作协作,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理论与技能,从根本上降低儿童死亡率.

  • 灰色模型GM(1,1)和ARIMA在拟合全国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中的应用

    作者:庞艳蕾;张惠兰;李向云;赵晶

    目的 比较分析灰色模型GM(1,1)、ARIMA模型在全国婴儿死亡率(IMR)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拟合过程中的适用性,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991-2012年全国IMR、U5MR为原始资料,统一运用SAS分析软件.采用灰色模型GM(1,1)和ARIMA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分别计算各模型拟合MPE、MAPE值,比较各模型的适用性和精确性.结果 婴儿死亡率GM(1,1)和ARIMA模型MPE分别为0.32、1.18,MAPE分别为3.09%、5.3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GM(1,1)和ARIMA模型MPE分别为0.57、0.89,MAPE分别为3.11%、4.33%.结论 GM(1,1)模型对儿童保健指标拟合效果优于ARIMA模型,模型拟合要充分考虑数据特征.

  • 基于集中指数和泰尔指数评价山东省妇幼保健资源分布及儿童健康公平性

    作者:梁峥嵘;陈祥华;于贞杰;汤敏

    目的 分析评价山东省妇幼保健资源分布及儿童健康水平的公平性.方法 主要利用集中指数、集中曲线和泰尔指数进行测算.结果 妇幼保健机构数、妇幼保健机构床位数、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员数的集中指数CI分别为:0.2078、0.1728、0.1298.表明山东省妇幼保健资源向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倾斜的趋势明显,地区之间妇幼保健资源的分布不合理.泰尔指数显示导致山东省总体妇幼保健资源配置不公平和5岁以下儿童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因素是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的不公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集中指数CI为0.1782,5岁以下儿童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和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死亡率明显偏高,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和5岁以下人口基数小的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低.结论 山东省妇幼保健资源的配置存在地区性差异,存在不公平现象.山东省5岁以下儿童健康水平存在不公平性,应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的公平性.

  • 2000~2008年长治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新兰;李晋艳;冯玉红;宋利

    目的:了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死亡,保护儿童健康.方法:利用长治市妇幼卫生监测网络收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及儿童死亡报告卡,并对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17.17‰下降至2008年的9.80%,其中新生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3.35‰下降至2008年的6.63‰;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16.51%下降至2008年的8.45%.死亡原因:1岁以内儿童死亡以出生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肺炎为主;1~4岁儿童死亡以意外死亡为主.结论: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有效改进产儿科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减少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 中国儿童死亡状况的国际比较

    作者:冯星淋;罗昊;沈娟;郭岩

    目的:从全球视角研究中国在实现MDG4进程中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与中国国情类似国家之间的差距.方法:利用WHO和UNICEF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一是描述世界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现状、发展趋势;二是比较中国的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负担及其变化趋势在世界各国中所处的位置;三是分别选出人均GDP(ppp)、总和生育率、成人识字率以及城市化率4项指标与中国类似的10个国家进行比较.结果:16年间虽然各国儿童健康总体状况持续改善,但是离MDG4所要求的4.3%的下降速率尚存在不小差距.中国在儿童死亡率的相对水平上表现尚可,但是绝对死亡负担居世界前列.从下降速率来看,中国在世界上排佗居中,但近年的世界排名有所退步.同时婴儿死亡率的平均年下降速率为3.2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年下降速率为3.35%,略低于实现MDG4所要求的4.3%.结论:中国的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死亡率的绝对水平上表现尚可.但是因为人口基数较大,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负担居世界前列.与中国国情类似的国家中,秘鲁、南斯拉夫、伯利兹、斯里兰卡、越南、印尼和埃及的表现都要优于中国,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 亚洲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趋势分析

    作者:孟繁君;李兴洲;祝丽玲

    目的 研究亚洲各国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状况的分布特征及发生发展规律,为儿童保健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公共卫生措施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1990-2013年亚洲各国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布特征及其发展速度;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13年亚洲各国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990年与2013年各死亡率的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我国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5%、5.7%、6.1%;死亡率顺位由位居中等上升为前三分之一.结论 经济发达地区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低于欠发达地区;国家经济水平对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有一定影响.加大卫生投入是改善儿童死亡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

  • 影响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多水平分析

    作者:郭素芳;王临虹;张文坤

    目的:分析个体及社区因素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影响,从而制定优先的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措施.方法:采用在吉林、新疆、湖南、贵州、海南114个县调查的1997年的全部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县级加和资料以及相应的县级人口、经济、卫生资源等方面资料,采用多因素、多水平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我国部分贫困、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因素.结果:采用多因素、多水平分析的方法发现,影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产前检查率低,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少、每千人口儿科床位数少、人口密度低,人均收入低,以及儿科医生的技术水平,而个体因素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影响较小.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应把重点放在人口稀疏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加强孕产妇危险因素的筛查和管理,加强保健服务能力并提高群众利用保健服务的能力,健全妇幼卫生队伍,提高基层儿科医生的服务技能等.[关键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个体因素社区因素多水平分析中国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龚研宁;黄尚琼

    目的:通过1995~2002年儿童生命监测,准确获取佛山市城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排位变化情况,以明确卫生保健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为卫生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以市卫生局、市妇幼保健院为中心,地段医院妇幼保健人员组成的三级监测网进行监测.结果:1995~2002年城区婴儿死亡率(IMR)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5MR)分别在14.46‰~18.33‰、17.98‰~26.42‰间徘徊,死因排位前5位由1995年的早产、肺炎、大脑发育不全、脑瘫、先天畸形转变为2002年的先天心、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病、先天畸形、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结论:1995~200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2000年全国预测值.2002年与1995年比较,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没有下降,且差别没有显著意义(X2=1.098,P>0.05).主要原因是福利院弃婴死亡率不断上升.结论: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必须加强福利院弃婴管理,为福利院婴儿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 1998~200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死因分析

    作者:陈晓绒;杨健

    目的: 通过对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分析,旨在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1998~2005年各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单位上报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核实后,重新汇总、统计并分析.结果: 1998~2005年活产婴儿41 170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724例,年平均死亡率17.59‰,其中新生儿、婴儿分别为11.51%、15.30%;2005年的新生儿、婴儿和0~4岁儿童死亡率比1998年分别下降了76.61%、68.97%、68.90%;8年累积的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5位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肺炎、其它先天异常、意外窒息;1~4岁儿童以意外死亡为主要死因.其中溺水占55.36%.结论: 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87.02%是死于1岁以内,而1岁内婴儿死亡中又有75.24%死于新生儿期,因此有效的降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的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总体死亡率的关键.

  • 实施卫Ⅵ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作者:李进邦

    镇康县卫Ⅵ项目,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部门协调配合,经过多年的精心组织和艰苦努力,使孕产死亡率从1992年的418.99/10万下降到2000年的193.23/10万,基本达到了项目期内下降1/2的总体要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有了大幅度下降,各项健康指标基本达到项目计划要求.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