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指压胃管置管法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介绍高龄患者胃管置管方法和相关护理.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2组方法在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指压胃管置管法一次成功率高于传统置胃管法,是适用于高龄患者胃管留置的方法.
-
胃管置管护理新进展
留置胃管是指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导管给不能由口腔进食的患者提供饮水、流食或药物,从而补充能量或进行治疗的方法,是护士操作中的一项基本技能[1],但插胃管时常屡遭失败,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耗费了护士的时间和精力.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胃管置管的问题综述如下.1 胃管置管的作用1.1 留置胃管是普外科患者的重要治疗护理操作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道压力,减轻腹胀,减轻切口疼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2].
-
一次性套管式胃管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我院自主研制的一次性套管式胃管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 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4例,其中观察组病人给予自主研发的一次性套管式胃管置入洗胃,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胃管置入洗胃,两组病人均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成功率、胃管置入时间、首次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率以及病人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急救成功率(9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89.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首次置管成功率(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首次置管成功率(79.4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满意率(98.25%)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的满意率(92.1 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的胃管盘曲、恶心呕吐、窒息和反射性心搏呼吸停止的发生明显高于观察组病人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一次性套管式胃管洗胃,同时给予舒适护理,可提高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病人的急救成功率和首次置管成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临床救治.
-
气管插管患者改良式胃管置入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对气管插管病人行胃管置入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2例气管插管状态下放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改良组32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改良方法进行胃管置入.结果 改良组一次性置入胃管成功率为96.88%,常规组为53.33%.改良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 改良方法能提高气管插管病人胃管置入的一次性成功率.
-
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胃管置管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EBN)是近年来护理学科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1-2].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现有新、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服务对象提供佳服务.
-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消化内科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消化内科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方法 消化内科初次置留胃管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胃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对比2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2.0% (3/1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 (1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9.3% (149/150)显著高于对照组90.0%(13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集束化护理能有降低消化内科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
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失败32例原因分析
留置胃管是基础护理中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出现置管困难、置管异常等现象,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作者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留置胃管340例,其中一次置管失败32例,现将失败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
心理干预对胃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胃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198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的操作按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组除按操作常规进行操作外,在操作前及操作中给予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一次胃管成功率和主诉可以忍受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一次胃管置管成功率、主诉可以忍受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提高胃管置管成功率,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
新生儿胃管置管方法与护理改进探讨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胃管置管方法与护理改进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本院接收的新生儿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发际-剑突"测量法,观察组给予"印堂穴-脐"测量法,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新生儿置管以后抽出胃液27例,占总体的38.57%;观察组新生儿置管以后抽出胃液62例,占总体的88.57%,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支管以后胃液抽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洗胃以后,观察组恶心2例(4%),呕吐2例(4%),窒息0例(0%),对照组恶心19例(38%),呕吐11例(22%),窒息3例(6%),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以及窒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采取"印堂穴-脐"胃管置管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可以使并发症明显减少.
-
采用辅组材料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置胃管与固定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经采用改良胃管置入及固定方法后置管、固定的成功率。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广州新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胃管置入及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置管和固定,比较两组置管、固定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 vs 65%,P﹤0.05);实验组胃管固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 vs 60%,P﹤0.05)。结论: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用压舌板、纱布辅助置管成功率优于传统方法,用棉纱绳固定胃管成功率优于传统方法,建议推广应用。
-
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用于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5例由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4 d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
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和营养脑细胞治疗,由营养科统一配置营养均衡、无渣糊状食物;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观察30 d 后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功能疗效评定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吞咽障碍疗效评定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改良胃管置管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置管方法在脑卒中患者胃管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需留置胃管鼻饲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胃管置管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胃管置管方法。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置管过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置管的耐受性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过程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过程的耐受性及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胃管置管法能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置管过程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研究进展
留置胃管是改善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措施.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置管配合度差,造成置管困难,一次置管成功率下降.反复置管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和痛苦,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量.因此,寻找实用、安全、简便可靠的置管技术对临床医护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近20年有关脑卒中患者胃管置管的时机、置管长度、置管方法、拔管时机及院外延续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有更加完备的胃管置管技术出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