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画片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预试验研究
目的 <8秒钟>是我们创作的一部防治艾滋病的教育动画片.为保证传播效果,进行了动画片的预试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形式.动画片放映结束后,对太原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共178人进行艾滋病知识的问卷调查,并随机对12名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详细访谈.结果 98.3%的学生能正确回答所有问题,所有学生都知道艾滋病及其传染性,100%的人知道戴安全套是有预防作用的,但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道得不全面,98.9%喜欢动画片,100%能理解和知晓传播的信息;访谈者中91.7%的人认为该动画片教育效果相当好.结论 动画片<8秒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其宣传效果是很明显的.
-
朱琪
朱琪,1935年生,原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历任行为教育、疾病预防、性病艾滋病预防教育研究室主任。1980年代后期,因致力于艾滋病预防教育而进入性学研究领域,着重性道德教育研究。曾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性科学》杂志主编、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等。现任北大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
孕期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目的 研究孕期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于艾滋病传播防治效果.方法 根据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 2010年6月至 2011年6月1225例孕妇进行 HIV 病毒检测感染情况,并对孕妇进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措施的实施,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结果 在 HIV检测成阳性的孕妇中,通过孕期艾滋病健康教育,降低了婴儿 HIV 感染的概率.结论 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在孕期非常重要,可以很好的降低婴儿的感染比例.
-
艾滋病健康教育预防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目的 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反映艾滋病健康教育预防和行为干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我国的艾滋病相关干预项目评估工作的开展.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结合各项指标的分析方法和现场调查以及相关的干预模式研究,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主要针对于服务普通大众和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完成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并提出了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模式.结论 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我国艾滋病多发年龄阶层、地区等相关指标进行准确的判别,对于我国的艾滋病相关干预项目评估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艾滋病健康教育预防和行为干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充分利用专家咨询法,可以使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加简单、容易操作.
-
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探索及同伴教育干预
目的 对同伴教育以及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探索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方式.方法 抽取我县10所学校的2 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和需求,开展相关教育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学生的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和观念(KABP)调查结果和知晓率,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开展同伴教育与参与式教学活动各17次,学生的KABP评分由干预前的(18.92±1.0)分提高至干预后的(25.98±2.6)分,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2.80%提高至干预后的9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伴教育和参与式教学对提升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
在社区老人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初探
目的 探讨社区老人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方法 依托老年教育委员会开设的社区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平台,把艾滋病防治知识本土化,编制成简单、易懂的地方方言和顺口溜,在不同健康教育课中进行渗透性教育.结果 共调查本土化老年教育学员3 000人,教学方法满意率为96.3%(2 888/3 000);课堂调查200人,艾滋病传播途径正确率达95.5%(191/200);社区老人艾滋病防治知识本土化的渗透性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普遍欢迎.结论 社区老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简单化、本土化的渗透性健康教育,能激发老人兴趣,简单、易懂、接地气,提升授课效率.
-
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索参与式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对130名护理专业在校生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健康教育后,护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和对艾滋病人的护理意愿明显提高(P<0.05).结论 参与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
-
湖北省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高考的实施模式与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高考的教育实施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各方对此模式的看法和评价并对该模式推广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方法:以课题组成员在武汉市、黄石市教育部门以及四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资料为基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了解该模式有关情况.结果:教育官员、教师、学生等都觉得该模式的施行非常有必要,但从客观而言,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结论:该模式的推广具备可行性,但仍需在考试大纲、考试题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配置、课时设置、部门重视等方面加以完善.
-
农村社区常住居民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农村社区居民掌握艾滋病有关知识、政策的现状,探讨农村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石家庄鹿泉市农村的常住居民500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①调查人群大多为女性,男性143例、女性332例,男女比例为0.43:1.②村民对打喷嚏、咳嗽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分别占29.26%、44.21%,对HIV感染者存在着恐惧心理,大部分采取见面打招呼,占71.79%.1.68%的农民存在着到娱乐场所消费的危险行为.③90%以上的村民关注艾滋病,他们喜欢获得艾滋病的信息渠道是电视、宣传橱窗及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结论 充分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失时机地在农村开展针对性的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是目前控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有效方法.
-
普通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普通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效果,为开展学校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70名从事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进行培训,对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培训后对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纹身等,是否传播丈滋病的知晓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在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诊疗方面的认识,培训前后总体知晓率分别为55.00%和82.59%,对相关政策的知晓率由29.64%提高到84.64%,赞同校园内发放安全套的比例由70.00%提高到91.43%,对同性恋表示理解的比例由21.43%提高到52.86%.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培训后明显地提高了对艾滋病常见知识的认知,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的 .
-
社会性别与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目的]了解男女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相关认知现状的差异,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年级至三年级7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男女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05); 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9.542、10.68、8.792,P<0.05),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调查对象中有53.2%的男生和56%的女生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性别间差异无计学意义(χ2=6.314,P>0.05);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占19.7%,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的占80.3%;女生分别占6.3%、93.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57,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以及婚前性行为及其认知现状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考虑性别差异,并与性健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的同时提高男女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促进其态度行为改变.
-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在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高危人群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立足成华区2007-2014年艾滋病定量监测数据及目标人群定性访谈资料,运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评价暗娼(FSW)和吸毒者(DU)2类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自2009年下沉社区后的效果.结果 FSW、DU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工作下沉社区后明显提升,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x2=5.409,P<0.05;x2=6.459,P<0.05);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高危行为改变明显.结论 社区结合FSW、DU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外展宣传、安全套推广和同伴教育等健康教育工作是可行和有效的.
-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目的]了解男女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相关认知现状的差异,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年级和二年级6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但对专业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结论]男女大学生对于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大学阶段,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把性别因素考虑进去,加强性知识、性道德、科学人生观、婚恋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的提高男女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并促进其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及行为改变.
-
西藏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学院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寻求适合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西藏医学院516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6名大学生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0.2%,其中传播途径知晓率为40.1%,预防知识知晓率为38.4%;对待AIDS/HlV感染者正确态度率为27.0%.结论 西藏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不够,对一些具体日常接触行为不能准确回答,对艾滋痛知识知晓率较低;对待AIDS/HIV感染者正确态度率较低;通过电视、录像、报刊杂志、广播等多样化的宣传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改进高等院校AIDS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目的 考察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前后被收容教育女性对艾滋病乐观偏差的特点及其对艾滋病乐观偏差的差异.方法 用艾滋病事件量表、艾滋病知识量表对温州市收容教育所59名女性收容教育者进行研究.结果 收容教育女性同时存在艾滋病Ⅰ型乐观偏差和Ⅱ型乐观偏差;收容教育女性在健康知识教育后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水平显著提高,健康知识教育可以显著降低他们对治愈艾滋病的乐观偏差.结论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可从认知上改变收容教育女性对艾滋病的态度,有效降低他们对治愈艾滋病的乐观偏差,减少其对"即使感染了艾滋病,自己也会比别人容易治愈"的不合理想法.
-
港口区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可行性报告
目的:研究港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地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对居住在港口区3个月以上,户籍地址不在港口区或者在港口区居住不满3个月,离开户籍地3 个月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一共有3012人.采用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策略研究现场调查方案》中的"流动人口健康调查问卷 "进行问卷调查,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在3012人问卷调查过程中,艾滋病知晓率为78.1%,不同艾滋病教育获得方式之间获得艾滋病教育教育的人数存在差异性,不同职业类型之间艾滋病知晓率也存在差异性.结论:港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还不够全面,获得艾滋病相关教育的方式也较为局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港区流动人口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