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临床研究

    作者:尹乐峻;曹正喜

    目的 研究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6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各临床症状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0.05,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芍药葛根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头痛及恶心等症状,减轻其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 59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病变特点分析

    作者:吴怀国;陈长春;刘群;王书培;曹丽;黎西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患者脑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为PCIV并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纳入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 59例PCIV患者中未发现血管病变1例,存在1个血管病变6例,存在有2个或2个以上血管病变52例,共计189个血管病变.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单纯后循环血管病变8例,前后循环血管均受累病变43例.其中以后循环血管中的椎动脉(VA)占41.78%、锁骨下动脉(SCA)占6.35%以及颈内动脉(ICA)占37.57%为常见;按病变类型分类以狭窄47.09%、扭曲32.28%、发育不良13.23%常见;在101个血管狭窄/闭塞病变中,以轻度狭窄46.52%常见.结论 PCIV患者脑血管病变部位主要在VA、ICA,其次在SCA;常见的血管病变性质为狭窄,其中以轻度狭窄常见,其次为扭曲、发育不良.

  • 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临床研究

    作者:毛燕

    目的:观察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合和治疗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每天5m0每晚1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55例,采用芍药木瓜葛根汤(葛根30 g,川芎6 g,白芍30 g,鸡血藤15 g,木瓜12 g,天麻10 g,威灵仙15 g,白术10 g,炙甘草12 g)治疗,用水煎至300 mL,口服,每次150mL,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各项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并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积分分别为(4.48±1.56)分、(0.57±0.22)分、(0.59±0.24)分、(0.62±0.28)分、(0.63±0.29)分、(0.65±0.31)分,均低于对照组[(22.42±6.60)分、(2.41±0.80)分、(2.33±0.82)分、(2.29±0.86)分、(2.24±0.84)分、(2.30±0.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采用芍药木瓜葛根汤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苦,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 益气定眩饮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春华;卜献春;颜旭;邓浩庆;陈琪;张婷;赵瑞成;蔡雷

    目的:观察益气定眩饮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老年后循环缺血(PCI)性单发性眩晕(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探讨益气定眩饮的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老年PCI性单发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定眩饮+盐酸丁咯地尔)、对照1组(强力定眩片+盐酸丁咯地尔)、对照2组(安慰剂+盐酸丁咯地尔),每组30例,治疗周期为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PCI性单发性眩晕可优势互补,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气虚血瘀型疗效更好.

  • 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影响

    作者:吴怀国;侯庆兵;王书培;江艳柳;张璐

    目的:研究远程肢体缺血后适应(RLIPC)对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PCIV)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PCIV患者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RLIPC。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和椎动脉(V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结果治疗组DARS﹑DHI评分分别为26.03±4.24﹑60.91±10.15,较对照组评分(分别为28.80±5.16﹑68.11±12.4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8,P=0.000﹔t=2.584,P=0.000)﹔治疗组VA的PSV﹑EDV分别为(49.97±7.69) cm/s﹑(16.90±2.80) cm/s,较对照组[分别为(47.31±7.47) cm/s﹑(15.12±2.74) cm/s]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5,P=0.015﹔t=-2.631,P=0.011)。结论 RLIPC能改善PCIV症状,可能与增加VA血流有关。 RLIPC安全无创﹑简单易行,能作为PCIV的治疗方法。

  • 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杜培坤;王艳玲;金红;张秀海

    目的 调查研究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倍他司丁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7.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症状的临床效果高于倍他司丁片,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