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针联合眼针疗法分期论治周围型面瘫
周围型面瘫中医以风寒袭络证为主,一般西医疗法对该病疗效不明显,且可能有副作用,中医针灸对该病有可观的疗效,通过眼针疗法与体针相结合,能多方面从脏腑经络论治该病,进而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减少遗留后遗症的几率,可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该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由于其病机与正邪气机各不相同,在不同发病期的针刺治法、针具的选择、针刺操作方式、取穴与留针时间也有所区别.根据疾病发展阶段的特异性,采取不同治法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
-
浅谈周围型面瘫针灸治疗的介入时机
目的:观察面瘫针灸治疗的介入时机来观察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组在周围型面瘫急性期介入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稳定期介入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周围型面瘫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5.65%,优于对照组71.43% (P<0.01).结论:及早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
-
推拿疗法在周围型面瘫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推拿疗法在周围型面瘫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于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本院选取给予推拿疗法的12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视为试验组且于同期选取给予常规治疗的3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视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痊愈率在第二个疗程结束时相比▲P<0.05,在第四个疗程结束时相比▲P<0.05;而在治疗结束后生活质量相比▲P<0.05.结论:推拿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的治疗方法.
-
深刺下关穴为主治疗中后期周围型面瘫105例
目的 探讨针刺下关穴对周围型面瘫中后期的治疗作用和刺法要点.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周围型面瘫中后期患者(病程≥20天)的105例患者,采用深刺下关的方法,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 此法对中后期的周围型面瘫总有效率达97.14%.结论 深刺下关穴为主治疗面瘫中后期是安全有效的疗法.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配合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5例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配合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门诊就诊的周围型面瘫患者,均给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配合腕踝针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疗程。结果:痊愈32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配合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
周围型面瘫患者深刺下关穴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深刺下关穴的治疗方式对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10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深度针刺下关穴得气;观察组:深刺下关穴,其进针深度为得气后小幅度刺入0.1~0.2寸.同时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House-Brackman分级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88%vs 85.71%),P<0.05;治疗10次、20次后随访发现,两组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针对周围型面瘫患者深刺下关穴的治疗方式较常规深度针刺具有更好的疗效,能显著恢复患者面神经功能,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应用跨面神经和咬肌神经支配移植股薄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应用跨面神经和咬肌神经共同支配移植股薄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术后护理.[方法]回顾2例行跨面神经与咬肌神经共同支配移植股薄肌治疗周围型面瘫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术后护理方法.[结果]2例病人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面部不对称均得到改善,患侧面部运动功能相对恢复.[结论]术后密切观察肌瓣的血液循环情况,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措施促进肌瓣的成活,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
-
蒙医综合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
面瘫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以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或变浅、无法皱眉、口眼歪斜、口角下垂、一侧面部瘫痪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蒙医认为周围型面瘫属“赫依萨”范畴,主要是由“巴达干”“赫依”增多,如过度劳累、酗酒、大汗后或睡觉时受风寒侵袭等因素使面部气血运行受阻,白脉失去润养而发病.本病发病较急、一般晨起时发病,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本人采用蒙医针刺、推拿配合口服蒙药治疗周围型面瘫3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型面瘫30例
目的:观察采用中药与针刺相结合的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口服及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周围型面瘫临床疗效达90.0%,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面神经功能治疗后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
-
三联术治疗重度周围型面瘫相关眼部损害分析
目的 探讨三联手术即眉下垂矫正联合外侧睑板悬吊和面中部提吊治疗重度周围型面瘫合并眉下垂、下睑外翻等相关眼部损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14例14只眼重度周围型面瘫,均为老年患者,面瘫严重程度达House-BrackmannⅤ级到Ⅵ级,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70±8.3)岁,面瘫发生时间2年到10年.诉患侧眼红、痛、畏光及干涩不适.患侧面部运动消失,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弛,额纹消失,眉下垂,眼睑皮肤松弛,下睑外翻,闭眼不全,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染色(+).手术方法,采用眉下垂矫正联合外侧睑板悬吊和面中部提吊术.结果 14例患者手术无并发症,术后眉下垂、下睑外翻完全矫正,1~2周内角膜染色转阴,外观改善.随访6个月至2年,2例患者眉下垂和下睑外翻复发但程度较术前轻.结论 重度老年面瘫患者发生眉下垂、下睑外翻、角膜上皮损害等相关眼部损害,采用三联术可得到解剖和功能上的恢复.
-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78例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药相结合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和治疗组(针药结合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处理,治疗组采用辨证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19%,对照组为76.92%,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钟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的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平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8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灸治疗,对照组用传统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瘫较传统针灸更为有效.
-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型面瘫临床观察
周围型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在任何年龄段发作,无季节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我院在对周围型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针药并用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周围型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
温针浅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50例
近年来,笔者运用温针浅刺治疗周围型面瘫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温针浅刺组(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小者21岁,大者65岁;病程短者1天,长者30天;左侧面瘫32例,右侧面瘫18例.
-
浅刺结合走罐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浅刺结合走罐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周围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浅刺结合面部走罐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浅刺疗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刺结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型面瘫急性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浅刺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100例周围型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各50例,采用针刺配合牵正通络方治疗.急性期患者(1~7天)针灸并用,采用平补平泻法;静止恢复期患者(8~90天)采用刺络放血法,辅以闪罐、电针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急性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3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恢复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2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0%.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明显,且急性期便采取科学治疗措施能够取得比恢复期治疗更满意的疗效.
-
排针加巨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排针配合巨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排针加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针加巨刺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显著,其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
浮针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对于周围型面瘫的疗效, 以探寻科学客观的针灸治疗周围型面瘫方法.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62例周围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 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 20 d为1个疗程, 评价治疗1个疗程后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及Burres–Fisch面神经评分, 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一般而且经济效益远低于浮针疗法配合药物, 浮针疗法的特殊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电针配合按摩自主面肌锻炼三联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56例疗效观察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征的疾病,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表现为患侧口眼歪斜、露睛流泪,额纹、鼻唇沟变浅甚至消失,肌力减弱或丧失致面部向健侧偏歪,口腔、表情功能不同程度不全.临床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以周围型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改进加电方法的电针、患侧面部按摩、意识自主支配患侧表情肌运动锻炼三联疗法,治疗周围型面瘫56例,疗效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 House -Brackmann (H -B)面神经功能评级。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 House -Brackmann (H -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