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日本汉方药的发展概况
日本汉方医学是基于古籍《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思想而形成的一套医学体系。它的用药通常被称为“汉方药”,是一种以中国古医方为基础再由日本创制、改造的方剂。汉方医学即日本的传统医学,它不同于中医学,中医学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的一套完整而复杂的系统医学。由于历史背景和主体文化内容不同,加之语言障碍、地区阻碍等情况的存在,汉方医学和中医学只能说是同根同源,但存在实质差异的医学,然则两者又各有千秋。本文旨从汉方医学流派的形成和现代汉方医学的复兴两方面对汉方药学的成功进行初探。
-
《方药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探析及刍议
《方药学》是由《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既独立又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主要面向各中医药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包括康复、营养、护理、卫生管理、运动医学等)的学生.我们在课程开设的3年时间内,遇到了方剂学与中药学教学时间安排,两门课程课时分配,如何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讲授,怎样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课外学习等诸多问题,经过教学探索,教学方式上我们强调方药结合,以中药为主线,同类别的方剂为辅线,采用综合的考评方法,强调课外学习,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
方药学的教学策略
方药结合、方药联动既是方药学教材的编写特色,又是其教学特色,同时也是其教学难点所在,其中方药顺序的安排是大的难点.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方药学教学大纲是进行方药学教学的基本保证;根据教学进程,按不同的阶段灵活应用重点强调法、提示回顾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法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体现方药联动的特色;实物识别、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能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方药学考评体系能确保方药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方药学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方药学的考核体系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各自占比为50%,其中平时成绩的组成包括视频教学3次单元测试、网上学习进度与练习以及翻转课堂考核.与单纯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体系比较,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体系能避免“一考决成败”现象,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成绩的公平性,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考试不及格率.实践证明,学生认可和接受这种新型的考核体系.
-
方药学教材编写的体会
方药学是由中药学和方剂学两门既独立又密切相关的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主要面向中医药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编写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继承创新,强化素质能力,注重知识交融,促进个性发展,努力造就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理念,本着既围绕中药学、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内容.又符合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并应体现"方药结合"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方药结合、以药带方、详药简方、方附于药、结构分明、重点突出"的编写原则,有机地将中药学和方剂学整合成方药学,做到既突出重点又保留特色,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熟悉、理解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理论知识和主要内容.
-
建立多方药学合作平台推动基层医院药学发展
药学工作是医院运行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药物,推动医院药学发展是新医改模式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随着医药改革的推进,医疗结构的调整,药品公开招标和药品加成率的控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弱化了医院药剂科与药品的经济关系.
-
方药互融教学法在《方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方药互融教学法在方药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的371名本科生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方药互融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方药学的考试成绩和及格情况。[结果]试验组学生考试成绩和及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方药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方药互融教学法能提高教学质量。
-
浅议张元素引经报使药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经验,创造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引报使药,对后世方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学术争鸣.
-
从《方药学》的教学实践论中医院校的课程整合
结合《方药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阐述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及编写专用教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的整合与学科的融合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中医课程进行全面的优化整合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景岳全书》方药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家,著作颇丰.《景岳全书》是其晚年所著,倾其毕生所学,在中医传统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后世医家、学者分层面、分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本文简单概括了《景岳全书》方药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
试论《济阴纲目》中的药物外治法
药物外治法是指单纯采用药物施用于机体某一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妇科药物外治法的应用,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以“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治妇人阴寒带下等.唐至明期间,随着方药学的兴盛,药物外治法在妇科的应用,也有长足的发展.<济阴纲目>除医论部分外,共载方剂1500余首,其中药物外治方约160余首,丰富了妇科外治法的内容.现将<济阴纲目>中有关药物外治法作以初步归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