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拔罐疗法的负压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崔帅;崔瑾

    中医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是多种复合刺激作用于皮肤和穴位产生的综合效应.其中,罐内负压是疗效产生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负压疗法中,对负压的作用机制也有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拔罐疗法和现代医学负压疗法的效应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认为罐内负压的形成与操作熟练程度、火罐大小和燃用乙醇浓度等因素有关;罐内负压与罐斑的形成密切相关.负压能够扩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修复;促进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显著提高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发挥良性刺激作用,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和炎症情况观察

    作者:汪萍萍;张青冬;冯晓萍;罗淑红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时局部微循环和炎症情况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并记录术前和术后1 d、3 d、7 d微循环指标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1 d、3 d、7 d观察组的CRP、IL-6、TNF-α 含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微循环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3 d、7 d观察组血流灌注、红细胞聚集指数异常率、甲襞微循环中的管襻形态积分和血液流态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1 d、3 d、7 d观察组毛细血管管径、宫颈血管清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机体的应激、创伤更小,微循环功能更好,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观察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目的:观察及研究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4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8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 HPV16、HPV18及其他高危型 H PV检出率分别为31.25%、37.50%及3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5%、6.25%及4.17%,观察组宫颈局部微循环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疾病患者高危型H 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明显异于健康妇女,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 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变化的情况

    作者:周波;何芸;魏玉;丁德先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医治该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病350例患者为实验组,选取同期350例健康妇女为参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局部微循环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HPV16、HPV18以及其他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31.14%、34.86%、32.2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86%、7.71%和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PV16、HPV18以及其他高危型HPV的重度感染率显著高于中度感染率,且中度感染率显著高于轻度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宫颈颜色为青紫及暗红(处于微循环障碍)构成比明显高于参照组,颜色为淡红(处于微循环正常状态)构成比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中宫颈颜色为青紫、暗红以及淡红的患病程度为重度构成比显著高于中度构成比,且中度构成比显著高于轻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毛细血管管径、血流灌注情况以及微血管管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微血管管径、毛细血管管径以及血流灌输的患病程度为轻度的显著高于中度,且中度的显著高于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妇女,局部微循环变化情况明显差于健康的妇女,指标对于患者的患病程度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临床方面应该加大重视以及干预程度.

  • 不同治疗方式对宫颈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局部微循环、炎性反应的影响比较

    作者:吴凯新;陆宝明

    目的 研究与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宫颈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局部微循环、炎性反应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宫颈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的45例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B组的45例患者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然后统计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局部微循环、炎性反应指标.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及宫颈分泌物炎性指标均好于A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 0.05).结论 宫腔镜手术治疗在宫颈息肉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对患者的局部微循环改善及炎性反应控制效果也相对更为积极,因此认为宫腔镜手术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高于传统手术.

  • 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性指标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碧黎;章素琴;王依静

    目的 研究及比较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7例,A组进行常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B组则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3d及5d的局部微循环及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局部微循环及炎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1d、3d及5dB组的局部微循环均好于A组,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及其他炎性指标均低于A组(P均<0.05),两组术后的评估结果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性指标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因此认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应用状态及局部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李银环;杨长香

    目的 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应用状态及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5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应用状态、术前及术后3d和6d的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 观察组各项手术应用状态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各项局部微循环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术使患者局部微循环受到的影响较低,应用状态良好,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 实验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邵阳;廖维宏;曾琳;伍亚民

    颅脑损伤后微循环的变化直接影响脑的功能.观察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相点微循环的变化对于颅脑损伤早期救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分组72只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伤后30 min、1 h、2 h、4 h、6 h组.1.2 脑损伤模型的制作 用20%氨基甲酸乙酯(1g/kg,ip)麻醉大鼠,参考Paxinox等[1]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沿头皮矢状缝正中切开,暴露颅骨.左侧旁Ap=-4.0 mm,Ro=+2.0 mm,钻一直径为4 mm的小孔,将打击头固定在孔内,流体冲击装置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2].

    关键词: 脑损伤 局部微循环
  • 丹红注射液对下肢骨折患者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的影响

    作者:王华林;黄俐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下肢骨折患者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下肢骨折治疗组)37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丹红注射液组)37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4周的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及4周的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相关指标均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下肢骨折患者的局部微循环及骨代谢状态,对于骨折的尽快康复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 红外线照射改善人工流产患者局部微循环的效果研究

    作者:张淑爱;孙金凤

    目的:观察红外线照射在改善人工流产患者局部微循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进行人工流产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人工流产术后干预组)30例和观察组(红外线照射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干预前后的宫颈部位的红细胞聚集情况、血管清晰度及血液流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及7 d的红细胞重度聚集率、血管模糊率及血液流速重度异常率分别为6.67%、0、13.33%和3.33%、3.33%、0,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红细胞重度聚集率、血管模糊率及血液流速重度异常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的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照射在改善人工流产患者局部微循环中的效果较为突出,可有效促进机体的康复。

  • 醋酸亮丙瑞林预处理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评价

    作者:刘晓赠;张唯;薛翠琴

    目的 探讨醋酸亮丙瑞林术前预处理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对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手术前给予醋酸亮丙瑞林预处理.结果 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肌瘤和子宫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盆腔引流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微循环指标(除毛细血管管径外)较手术前变化程度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前应用醋酸亮丙瑞林预处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且对局部微循环影响较小.

  • 浅谈大黄在骨伤科的应用

    作者:谭成钢;尹光玉

    大黄性味苦寒,是泻下药,但它同时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是骨伤科常用药.在用于骨折的早期治疗中,它有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血肿吸引,以及镇痛消炎作用.大黄止血效果,不亚于三七,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并使离体兔耳血管收缩.大黄可单味内服、外敷,但多与行气、理血药配伍.大黄药性峻猛,内服须按中医辨证原则使用.

  • 中药足浴在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34例中的应用

    作者:周筱华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改善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中药足浴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足浴疗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9.41%,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20.59%,治疗总有效率为64.7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魏江霞;王梅;刘贵;代雪梅

    目的 研究与观察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宫腔镜下单极电刀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进行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治疗.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指标.结果 手术前2组患者的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局部微循环显著好于对照组,炎症反应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在控制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的效果评价

    作者:张丽

    目的 分析评价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24例子宫肌瘤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2)与观察组(n=62),对照组施以传统开腹治疗,观察组施以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d、5d与8d的血流灌注、毛细血管管径、甲襞微循环中的管襻形态积分、血液流态积分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异常率及宫颈血管清晰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血流灌注、甲襞微循环中的管襻形态积分、甲襞微循环中的血液流态积分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毛细血管管径明显大于对照组,宫颈血管清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有效的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局部微循环.

  • 浅析拔罐疗法研究进展

    作者:李红

    中医拔罐疗法治疗疾病,主要是依靠罐中产生负压与多种复合刺激作用于皮肤和穴位产生的综合效应,拔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拔罐疗法进展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后综述如下.

  • 硫辛酸注射液对糖尿病足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与局部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李韶明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在硫辛酸注射液治疗下对氧化应激状态、 局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就诊该院治疗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糖尿病足治疗,观察组给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状态、局部微循环指标.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后的TAC、CAT、SOD等氧化应激状态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DA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后的襻顶直径、输入枝长度等局部微循环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管襻畸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在硫辛酸注射液治疗下显著改善TAC、CAT、SOD、MDA及襻顶直径、输入枝长度等指标,缓解了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局部微循环,值得在临床糖尿病足治疗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