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角法与拔罐
拔罐法古称为角法,在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名称及不同的操作方式.历代文献记载多样,出现不少以讹传讹的差错.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史学的探讨,对热角法、针角法、水角法、火角法等进行了整理与研究.
-
中国罐疗法溯源——《五十二病方》角法研究
考证了角法概念的提出,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五十二病方》;论述了《五十二病方·牡痔》中关于“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的内涵,认为:“小角”是角法的工具;“角之”是触抵牡痔,表示小角的操作方式与操作部位;“如熟二斗米顷”包含角法的吸拔方法与操作时间:用煮热角法吸拔,吸拔约半个时辰(60 min);“张角”表示取罐时要用一定的力,因角内有负压.指出:《五十二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内涵上包含使用工具、操作部位、吸拔方法、吸拔时间,符合罐疗法的4个要素.《五十二病方》的角法是现代罐疗的早记载.
-
关于中医拔罐疗法的护理体会
拔罐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止疾病目的的方法.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临床常用的是拔火罐法,拔火罐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功效,对于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寒痹痛、肩周炎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我院处于高寒地区,患者多为风寒痹痛、肩周炎、腰背肌肉劳损的病症,故对此类病人行拔火罐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
八纲辨证、经络辨证与拔罐
从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论述拔罐治疗方法,合理设计施治部位、刺激强度,结合其他疗法,以利疾病恢复.认真分析各种拔罐法的吸拔方式、应用方法、治疗特点.拔罐疗法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效果显著,治疗范围广泛,易于推广使用.
-
清代以前拔罐疗法的时代特征
拔罐疗法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法,早的拔罐工具为兽角,使用负压原理为水煮罐后形成的负压.两汉时期出现了刺血疗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将针刺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对后世的针罐结合具有很大的启发.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削制加工的竹子做成的竹罐来逐渐代替兽角.宋金元时期,拔罐疗法已经逐渐完善,竹罐已经完全替代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角法”变为“吸筒法”,在应用上出现了“药筒法”.明代时期,拔罐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罐具上仍以竹罐为主,“药筒法”也有所改进.清代时期使用竹罐及投火法,拔罐疗法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其适应证也得到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