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对中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利用针刺配合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偏瘫患者分成治疗1组(40例)和治疗2组(40例),治疗1组给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治疗2组给予针刺配合主动型运动疗法及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等,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60d后分别评价1次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评定)和ADL能力(FIM评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Fugl-Meyer:治疗1组分别为(30.80±20.14)分、(55.50±16.73)分,治疗2组为(33.93±18.00)分、(69.37±18.85)分.FIM:治疗1组分别为(65.17±11.04)分、(100.30±10.09)分,治疗2组为(69.80±15.05)分、(102.13±10.93)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FIM积分治疗前差异及治疗后均数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积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均数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纯针刺及针刺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发病在3个月以内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早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
早期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影响
重症脑卒中患者病情重,致残率高,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诱发及缓解患肢肌张力,有利于诱发随意运动,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综合分析我科2001~2006年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目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减少病残率.方法: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通过对患者全面的护理,减轻或减少致残程度.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活动能力及继发合并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继发合并症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于患者脑卒中发病后7~23 d,平均(15±4)d,用以Bobath 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康复组30例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至发病后1个月时结束,对照组27例偏瘫患者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药物治疗方案一致,一般资料均衡可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DDNF)、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两组分别于康复前后各评定2次.结果:康复前, FMA上下肢评分、DDNF评分和BI评分除了修饰1项外(P=0.04,康复组积分高于对照组),其余各项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无显著性.康复后,(1)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修饰项目由康复前差异有显著性变为差异无显著性(P=0.47);吃饭、床椅转移和步行活动3项,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将此3项康复前后的差值合并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复组的分值较对照组高;两组康复后与康复前比较除了大、小便控制和洗澡3项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以外,其余7项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康复后的分值较康复前高.(2)在合并症方面:对肩关节半脱位的作用,康复前后两组统计学差异均无显著性(P=0.58,P=0.40);对肩手综合征的作用,康复组在康复前的肩手综合征人数较对照组多(P=0.11),而在康复后,对照组的肩手综合征人数较康复组多(P=0.09);对足下垂、足内翻和踝关节挛缩的作用,康复前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康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康复组患3种合并症的人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内,进行短期的(2周左右)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如吃饭、床椅转移和步行活动等,同时可有效地预防继发合并症的发生.
-
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 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30 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0.17)分与治疗前(15.32±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9.81)分,30 d后为(16.97±9.74)分(P>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
脑卒中患者开始康复时间和康复持续时间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开始康复介入时间和持续时间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993-01/2000-12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康复科住院脑卒中患者423例,将发病至开始康复时间分为0 d~组(0~29 d,n=196)、30 d~组(30~89 d,n=150)和90~180 d组(90~180 d,n=77).采用Bobath,Brunnstrom,多感觉刺激疗法、本体感觉型神经肌肉促通术、心理康复,由专业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训练,45 min/次,1次/d.入院7 d内按Brunnstrom 6级标准、手功能评定的5个动作、步行能力4级标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初评,以后每个月评测1次,连续进行3个月.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有423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运动功能恢复总有效率0 d~组79.1%(155/196);30 d~组47.3%(71/150);90~180 d组26.0%(20/7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37.807,9.665,P=0.000,0.002).0 d~组和30 d~组患者按不同的康复治疗持续时间(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进行组内对比,结果为持续时间3个月(0 d~组:96.2%,78/81;30d~组:67.6%,25/37)比2个月(0d~组:78.8%,52/66;30 d~组:47.8%,32/67)效果明显;2个月比1个月(0 d~组:51.0%,25/49;30 d~组:28.2%,13/46)效果明显(x2=3.775~10.901,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开始康复介入时间越早,即能够接受康复或治疗性结束一开始即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越好;在康复持续时间上,结果显示,发病后1个月内开始康复的3个水平中,以持续3个月效果好;发病后1~3个月开始康复患者亦显示出持续康复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发病3个月后才开始康复患者虽然持续康复时间越长,总有效率有所增加,但不同的康复持续时间对疗效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
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ltimodel 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1.16±8.63)分和(37.59±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9.91)分和(30.48±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0.59)分和(4.01±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0.57分和(5.96±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
应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估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
目的:应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发病3周内)时和在病后6个月分别进行评估,研究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2001-11-24/2003-08-15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年龄在40~80岁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病程不超过3周,共计80例.根据入院时间把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分组表入组,所有患者都接受传统的神经内科治疗.8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除接收神经科治疗外,还需接收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以及语言等治疗,每个患者都接受FCA量表评估.结果:76例患者完成研究,4例脱落.一般资料显示年龄、脑梗死和脑出血比例、性别等在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把FCA总分分为≤40,41~60,61~80, >80,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治疗后康复组FCA总分为≤40,41~60,61~80, >80的分别为3,7,9,20例,对照组分别为6,10,16,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结论:早期康复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
-
功能性电刺激辅助干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指导,治疗组实施功能性电刺激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出院前采用Fugl-Ma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3.17±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7.66)分(t=7.86,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60.86±lO.06)分]远大于对照组[(44.67±9.9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26,P<0.01).结论:功能性刺激的辅助介入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接受康复干预及其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符合 PSD多模式方法诊断(multimode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PSD,MMADD)中抑郁调查表(beck depressioninventory,BDI)和汉密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ration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标准确诊脑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护理组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辅加心理护理,对照组只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次MMADD和功能独立检查(FIM).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康复治疗后,心理护理组及对照组患者功能独立检查评分均提高,心理护理组为(82.45±17.49)分,对照组为(71.71±15.5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44,P<0.01);心理护理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MMADD内心症状评分下降,对照组MMADD内心症状评分无明显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疗效有明显影响,对提高患者自信心,促进全面康复起重要作用.
-
减重支持训练对脑损伤后偏瘫步态与步行功能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 body weigbt 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2.97)m/min,治疗后为(11.3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行功能与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呈明显正相关.
-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经济学评价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进行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用分层区组随机法将脑卒中患者分入综合康复组及一般康复组.通过观察早期康复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对早期康复做相应的临床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2±0.5)分,一般康复组为(12.3±0.8)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综合康复组为(73.4±2.1)分,一般康复组为(66.4±2.5)分.综合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1 203.2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每提高1分,需花费人民币402.6元;而一般康复组需1 715.9,427.6元.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在降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较一般康复有更好疗效,且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上更经济.
-
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跌倒已被认为是脑卒中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介绍了脑卒中患者内在的和外在的跌倒危险因素,在强调认识跌倒危险性的同时,要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跌倒.主张应对脑卒中患者的各项功能进行评定,从而能预测脑卒中患者将来的跌倒危险,对预防措施进行科学的指导.
-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的:介绍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有效而简便的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手段、预防并治疗脑卒中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将近年来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述评,主要介绍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康复治疗方法及作用机制,重点讨论康复治疗的优势.结果: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与病灶部位、肌肉瘫痪萎缩、稳固性降低和自身重力等因素有关,还可能与早期干预治疗及方式是否正确有关.常用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有正确的体位摆放、运动治疗、电刺激、针刺、手法治疗、外固定等.康复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瘫痪并发症和致残率,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及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结论:早期预防及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
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与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
目的:从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的角度认识和探讨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方法.方法:分析大脑半球的不对称功能和中医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的中医康复理论和方法.结果:中医理论"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要重视健侧肢体的功能锻炼;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需要训练右脑的功能,来替代左脑的语言功能.中医有很多类似的康复方法. 结论:中医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一般较大,脑功能康复的时间可能将会较长.
-
银杏叶片加功能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背景:银杏叶片有活血化瘀、通脉疏络之功能,可减少脑动脉痉挛,增加心、脑血液循环,有抗缺血、缺氧的作用,在心脑血管病治疗方面应用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疗效.
-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及对神经功能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03-06/2004-06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5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脑卒中治疗.治疗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后给予电针灸百会穴、风府穴、风池穴、印堂穴治疗.疗程为10 d.治疗前后1个月分别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NIH-NINDS卒中评分判定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降低,分别为治疗组降低(14.01±1.23)分,对照组降低(8.02±0.58)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NINDS卒中评分平均降低为治疗组(6.11±3.21)分,(2.01±1.43)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确实可以影响预后,电针灸治疗可以加快抑郁状态的恢复,并进一步促神经功能的恢复.
-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出院后自我康复训练指导
对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出院康复指导,包括心理疏导、上下肢训练指导、语言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及脑血管病的预防方法指导,1年后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为标准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总有效率达92%.提示正确的康复指导对偏瘫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应用肌肉瘫痪治疗仪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支持
介绍了GFA-200型肌肉瘫痪治疗仪的使用方法,总结了肌肉瘫痪治疗仪使用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支持的方法和体会,认为在进行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支持能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
认知行为治疗改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用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进行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测量.结果心理治疗组在治疗后HAMD为(10.65±4.38)分,对照组为(19±8)分,两组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改善脑的功能,对脑卒中后抑郁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并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