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朱良春运用白芥子经验
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用于咳嗽气喘,痰多不利,胸胁咳唾引痛;外而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诚如《本草经疏》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朱老曾用白芥子、甘遂、大戟组成的古方控涎丹(又名子龙丸)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疬、流注有较好疗效.近20余年,又用白芥子为主药,治疗各种结节病取得良效,足证吾师对白芥子一药,知之甚深,此即前人所谓"屡用达药"也.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
医家云:“百病皆因痰作祟”,尤其心脑血管重证,都因痰阻咽喉,气道不畅,痰迷心窍而猝发大证。而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源头。一般以较稠浊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金匮要略》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可见“饮”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区别,都是由于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而致。饮的患病位置有别,其中:水饮停留胃肠,悬饮水流胁下,溢饮淫溢于肢体,支饮停于胸肺。
-
悬饮证的诊治及临床经验
悬饮,俗名胸积水,西医称渗出性胸膜炎.<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说明如病灶在胁下,饮邪潴留于胸胁之间,且咳嗽牵引作痛,脉见沉弦,即可确诊为悬饮.
-
治验二则
1.悬饮证黎某,男,18岁,农民,1997年3月2日初诊.患者自述三个月前出外打工,因劳累过度,渐觉体力不支,寒热往来,咳嗽气急,胸胁刺痛,纳差,回家后,上述诸症加重,未予治疗.此后倦怠嗜卧,饮食大减,伴盗汗,呼吸困难,左侧卧位时加重,咳唾引痛.即来门诊求治,查体温38℃,经X线胸透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伴右侧大量胸水(液平面平第六肋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