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的影响
为了探讨栀子提取物ZG抗病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观察了栀子提取物ZG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以氯化乙酰胆碱为阳性对照,采用荧光探针Di-BAC4(3)标记Hep-2细胞膜电位,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分光光度计检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探针NBD-C6-HPC标记细胞膜磷脂,以荧光漂白恢复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膜流动性显著降低.栀子提取物ZG作用后,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没有明显影响;对膜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而对膜流动性则有明显的恢复作用.阳性对照药乙酰胆碱能明显改善病毒感染后膜电位的超极化状态.PIV-1感染后膜电位、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生物学机制之一;栀子提取物ZG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K+-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可能无关.
关键词: 栀子提取物ZG 副流感病毒1型 膜电位 Na+-K+-ATP酶活性 膜流动性 -
半枝莲总黄酮抗副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
通过观察半枝莲总黄酮对副流感病毒1型(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膜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的影响,为揭示半枝莲总黄酮抗病毒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膜电位,定磷法柃测Na~+K~+-ATP酶活性,荧光漂白恢复法检测膜流动性.结果显示,PIV-1感染后宿主细胞膜电位下降,处于超极化状态,荧光强度为42.81±5.65(P<0.05);膜Na~+-K~+-ATP酶活性显著增加,达(11.01±3.93)μmolPi·mg~(-1)(protein)·h~(-1)(P<0.05);扩散系数显著下降为(0.41±0.15)×10~(-9) cm~2·s~(-1)(P<0.05),荧光恢复率为19.8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半枝莲总黄酮(3 mg·mL~(-1))作用后,扩散系数和荧光恢复率均明显升高,分别为(0.73±0.10)×10~(-9) cm~2·s~(-1)和54.56%.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对宿主细胞膜的超极化状态和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V-1感染后膜电位、Na~+-K~+-ATP酶活性和膜流动性等细胞膜能态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为病毒感染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半枝莲总黄酮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与膜电位和膜Na~+-K~+-ATP酶活性等能态来源的环节无关.
关键词: 半枝莲总黄酮 副流感病毒1型 膜电位 Na~+-K~+-ATP酶活性 膜流动性 -
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病原学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0年1月-2011年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 954例7h~12岁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呼吸道7种病毒检测.结果:本组检测出7项病毒阳性626例(10.51%),男性多于女性,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76例(60.06%),副流感病毒3(PIV 3)211例(33.71%),腺病毒(ADV)20例(3.19%),流感病毒A(IFV A)6例(0.96%),副流感病毒1(PIV 1)5例(0.80%),流感病毒B(IFV B)3例(0.48%),副流感病毒2(PIV 2)2例(0.32%)和混合感染3例(0.48%).RSV在各年龄组患儿中检出率均为高,其余几种病毒感染以2岁以内婴幼儿多见.RS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PIY 3在夏季有一个小高峰.结论:RSV、PIV 3为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致病原,不同季节有一定的流行规律.
-
病炎清口服液体外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四种病毒的实验研究
通过对病炎清口服液的体外抗病毒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体外,病炎清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甲3型(A)、副流感病毒Ⅰ型(PIV)和腺病毒3型(ADV3)的致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甲3型的抗病毒活性较强,而对副流感病毒Ⅰ型和腺病毒3型的作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