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6-2015年我国蜚蠊监测报告

    作者:吴海霞;鲁亮;孟凤霞;郭玉红;刘小波;李贵昌;任东升;岳玉娟;刘起勇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有效防控蜚蠊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分析其种类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06-2015年捕获蜚蠊中德国小蠊占95.64%,密度达0.86只/张,且其在各环境的密度均为高;美洲大蠊排第2位.蜚蠊总密度及侵害率在餐饮行业与农贸市场接近,均较高,密度分别达1.53和1.46只/张,侵害率分别为19.41%和18.89%,医院的密度和侵害率低;德国小蠊在各环境的密度排名与蜚蠊总密度相同,美洲大蠊则以农贸市场密度高.捕获蜚蠊总密度和总侵害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其分别在2013和2012年后有所上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与蜚蠊总密度的年消长趋势相似;监测省份中蜚蠊密度大部分<1.50只/张,以四川省密度高,达3.19只/张;蜚蠊的侵害率大部分均<20%,以山西、海南省的侵害率高,均>30%.各监测点捕获蜚蠊总密度和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分别在9和10月达到峰值;优势种德国小蠊与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一致;美洲大蠊的季节消长趋势也呈单峰曲线,但在6-9月密度一直较高;不同环境中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基本均呈单峰曲线,但农贸市场、宾馆、医院侵害率呈双峰曲线,在2月和6-10月各出现一个高峰.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蜚蠊密度和侵害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前后有反弹,需注意监测;餐饮行业和农贸市场环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较高,要加强该类环境蜚蠊的监测和防制;总体上8-10月是我国蜚蠊活动的高峰期,需在高峰前做好防制工作.

  • 2006-2015年我国鼠类监测报告

    作者:吴海霞;鲁亮;孟凤霞;郭玉红;刘起勇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鼠种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鼠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的防控鼠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鼠类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和不同省份鼠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06-2015年捕获鼠类中褐家鼠和小家鼠两者构成比达77.91%;以褐家鼠密度高,达0.59只/100夹,其次是小家鼠,为0.23只/100夹;鼠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高,其次为特殊行业,各鼠种密度均以农村自然村高,特别是农村自然村小家鼠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环境;海南省鼠密度高,达3.00只/100夹,其次为吉林省,湖北省居第3位;各监测点捕获鼠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不明显的单峰曲线,3-10月密度一直较高,黄胸鼠密度呈双峰曲线,在3、8-9月有2个峰值,不同年份各鼠种季节消长趋势不同.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鼠密度呈下降趋势,应注意监测;农村自然村鼠密度较高,应重视该类环境鼠类的防制;鼠密度无明显高峰,但不同种类、不同年份鼠密度消长趋势不同,应基于监测采取不同的鼠类防控措施.

  • 2006-2015年我国蚊虫监测报告

    作者:吴海霞;鲁亮;孟凤霞;郭玉红;刘起勇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病媒生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种类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2006-2015年捕获蚊虫中淡色(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两者构成比达84.37%,各监测点均未捕获到大劣按蚊;淡色(致倦)库蚊密度高,达0.66只/(灯·h),其次是三带喙库蚊为0.32只/(灯·h),捕获蚊虫总密度在2006-2013年间总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但2013年后密度开始逐渐上升;牲畜棚环境蚊虫密度高,其次为农户,各蚊种均在牲畜棚密度高,白纹伊蚊密度在各环境相差不大;各监测省份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密度高,达4.12只/(灯·h),其次是江苏省,为3.59只/(灯·h);各监测点捕获蚊虫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曲线,7月密度高,白纹伊蚊在城镇环境(居民区、公园、医院)高峰期可持续至9月.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蚊虫密度在2013年后有所回升,要加强防制;农村环境蚊虫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是各类蚊虫的重要来源地,要加强此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上7月是我国蚊虫活动的高峰期,但不同环境、不同种类蚊虫活动高峰可提前至6月,也可推迟至9月,要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启动、适时结束控制病媒活动.

  • 甘肃省大骨节病10年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甘肃省大骨节病监测技术组;徐吉敏

    依照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1990~1999年甘肃省对大骨节病进行了连续10年病情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如下.1监测内容及方法在全省大骨节病流行的7个地(州、市)共设省级监测点17个,其中天水北道范河村和庆阳正宁狼牙洼村为全国监测点.17个点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南北秦岭山地和陇山山地等不同病区环境类型,病情轻、中、重不同,能客观显示全省病情状况及动态变化,有较好的代表性.

  • 上海地区2010-2016年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朱江;刘洪霞;刘曜;徐劲秋;范明秋;冷培恩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常见种类、 密度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蚊虫防治及蚊媒病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6年上海市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监测数据,分析蚊虫种类的构成情况,比较不同种类、 不同环境、 不同年份蚊种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2010-2016年捕获蚊虫密度为1.78只/(器?h),捕获蚊虫中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总构成比为80.3%.淡色(致倦)库蚊捕获密度高,为1.22只/(器?h),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为0.22只/(器?h)和0.21只/(器?h).2010-2016年捕获蚊虫总密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牲畜棚、 农户以及居民区捕获蚊虫密度接近,各蚊种在牲畜棚及农户的密度均较高;除牲畜棚外,白纹伊蚊密度在其它环境中的密度变化不大.捕获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7月高;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为7-9月.[结论]上海地区人居及周边环境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农村的农户、 牲畜棚及城镇居民区绿化地为蚊虫侵害高发场所,应加强对这类环境的蚊虫控制.

  • 洞庭湖区不同环境渔民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调查

    作者:喻鑫玲;罗新松;周杰;李俊;Alain Dessein;刘宗传;侯循亚;李岳生

    目的了解洞庭湖区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环境渔民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情况. 方法用便携式B超诊断仪对3种不同类型环境血吸虫病流行区的911名渔民进行肝实质及门脉纤维化分级诊断,使用Excel和SPSS 11.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种不同类型环境中,洲垸型和洲岛型男性肝纤维化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均<0.01),但未定居型肝实质纤维化发生率男、女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实质纤维化发生率依次为:未定居型>洲岛型>洲垸型,而肝门脉纤维化发生率依次为:洲岛型>未定居型>洲垸型.肝实质纤维化发生率洲垸型和洲岛型均以50~60岁年龄组为高,未定居型以40~50岁年龄组为高;肝门脉纤维化发生率洲垸型以60~岁年龄组为高,洲岛型和未定居型均以30~40岁年龄组为高.结论未定居型及洲岛型渔民肝纤维化程度重于洲垸型,需要加强对未定居型及洲岛型渔民的防治.

  • 2010年云南永胜县新民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作者:陈丽章;李文;史记梅

    为全面、及时、准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况,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措施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 年3 月在云南省建立了4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1],开展连续6 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 云南永胜县光华乡新民村为监测点之一, 现将该村2010 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内容与方法一、螺情监测6 月份在易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查螺(5~10m设框,1 框≈0.11m2), 其他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方法进行查螺.查螺以自然村为单位,根据螺情图账逐一进行,建立有螺环境登记卡,所捕获的钉螺分环境分袋包装,统一采用压碎镜检法进行观察, 鉴别死活螺及感染情况,分环境类型计算有关螺情指标.

  • 1994~2009年安徽歙县残存钉螺复现趋势分析

    作者:胡新三;肖汉民;方卫星;许家勤

    安徽歙县于1993年通过考核,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方案、开展螺情调查、灭螺、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1].1994年始连续14年复现残存钉螺.为了探讨残存钉螺复现规律,预测钉螺可能复现的年份、地点,为制订螺情调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从钉螺复现面积大小,复现间隔年数,有螺环境类型[2]等方面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1994~2009年螺卡记录,按照不同年份、类型、乡镇,统计钉螺复现面积,填写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并将所有资料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 杀虫丁和氯硝柳胺在不同湿度土壤中灭螺效果的比较

    作者:高智慧;黄轶昕;奚伟萍

    药物灭螺仍是当前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灭螺药五氯酚钠由于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在国内已停止使用,由对哺乳动物毒性低、杀螺作用强、性能稳定的灭螺药氯硝柳胺所替代,但氯硝柳胺现场应用时,钉螺上爬逃逸影响了灭螺效果。据四川、安徽等地报道,杀虫丁具有良好的灭螺效果[1,2]。根据全国“杀虫丁杀螺效果研究的室内和现场实验方案”,为进一步证实杀虫丁的灭螺效果,正确评价不同土壤湿度对杀虫丁和氯硝柳胺灭螺效果的影响,阐明杀虫丁现场应用时所适宜的环境类型。我们于2000年5-7月对杀虫丁和氯硝柳胺在不同土壤湿度中的灭螺效果进行了实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