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气道声门下吸引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人工气道的建立减弱了咳嗽反射和气管黏膜的纤毛运动,破坏了正常气道的防御机制,胃内的致病菌可逆行定植于口咽部,这些口咽部的分泌物和胃内返流的致病菌往往聚集于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借助于带有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进行声门下持续吸引,动态评估患者声门下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并且选择合适的冲洗液,定期冲洗管道,能够保证声门下吸引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配备持续声门下吸引装置进行持续吸引,临床上用自制的装置进行吸引,在无菌方面不能合格,很多患者分泌物比较粘稠时并不能有效吸引出气囊上分泌物,注入0.9%氯化钠溶液冲洗管道和气囊时也必须断开,违反无菌原则,容易造成感染。为了弥补一次性人工气道声门下吸引装置带来临床操作冲洗和吸引方面的不足,笔者研制一种人工气道声门下吸引装置,现介绍如下。
-
两种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和常规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 d的病人,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观察两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呼吸机治疗即刻及治疗3 d、7 d、停止呼吸机治疗时的VAP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7 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
应用冲洗式气管导管囊上分泌物吸引预防VAP的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冲洗式气管导管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ICU118例行经鼻气管导管并机械通气(MV)的患者分为A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B组(普通气管导管组).A组插管后每小时行吸引声门下分泌物,定时经胃管注入0.5%美兰20mL,观察咽及(或)胃-气囊上-下呼吸道返流和误吸情况.同步收集咽拭子、气囊上分泌物、呼吸道痰液及胃液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A组误吸率及1周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05,而1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P>0.5.第一周以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球菌居多,两组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无差异.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囊上分泌物吸引可有效控制和延缓误吸发生并能有效防控早期非发酵菌所致VAP的发生.
-
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64例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使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并持续进行气囊上分泌物冲洗吸引,A组使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按常规护理;分析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与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 A实验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6例,发生率18.7%,B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4例,发生率43.7%;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A组平均为120.1±70.5小时,B对照组为190.1±97.7,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有利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
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48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 d的患者,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74例.观察组经口置入可吸引气管导管,接10.0~22.7kPa负压引流瓶持续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用50 ml无菌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经气管导管背侧引流管冲洗气囊上分泌物,每次冲洗不限液体量,直至肉眼观察抽出冲洗液清澈为止.对照组均经口置入普通气管导管,每4小时气管内吸痰后,充分吸引鼻腔、口腔分泌物,并经口腔置入吸痰管,吸引气囊上分泌物.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3 d、7 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可吸引气管导管,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