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射频热凝治疗
目的:总结射频热凝治疗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以颈后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秒,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1±0.9、7.3±1.2、3.8±1.1、1.5±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创伤微小、安全和疗效确切.
-
冲击波配合软组织牵伸技术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临床研究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PS)是一种常见的引发急性或慢性疼痛的疾病.可见于全身各处肌肉,包括面部、颈部、腰背部等.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尚无一种治疗能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冲击波配合软组织牵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疗效.
-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角度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剌(15°)组、斜刺(45°)组与直剌(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剌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剌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
针刀干预对大鼠股内侧肌触发点肌组织内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股内侧肌触发点(MTr P)模型大鼠肌组织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针刀组、注射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各1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触发点动物模型.造模后1周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触发点肌组织内SP和CGRP的表达水平.结果:触发点肌组织内的SP和CGRP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增多(P<0. 05);针刀组较注射组明显降低(P<0. 05).结论:针刀干预可降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肌组织内SP和CGRP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刀改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疼痛症状的重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