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理社会因素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评定量表(LES)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首次发病的60例脑血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以6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脑血管患者在心理、社会支持、生活条件及个性特征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提示脑血管患者在发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要重视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
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09-01 -2010-01收治1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的改善程度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神经内科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脑卒中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估
老年认知功能评定是脑卒中后康复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运用<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对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并初步探讨认知障碍与病变部位及范围的关系.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病理生理学 脑血管意外/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测验 -
心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分析
我们2005-04/2007-04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采用心理干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脑卒中后心理治疗对抑郁状态及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后患者抑郁及患肢功能恢复的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首次发作脑卒中后患者90例,均在72 h内行头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偏瘫,偏瘫侧肢体肌力为O~2级,并且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交流无障碍.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第4天给予首次心理治疗,以后2次/每周的心理治疗.在第14、28天分别对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同时对患肢肌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在不同时间抑郁自评量表(SDS)方面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肌力方面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4 d与4 d及发病28 d与14 d(上、下)肢肌力、抑郁自评量表(SDS)方面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次发作的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积极的心理治疗可明显降低抑郁的发生,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降低脑卒中残疾的程度.
-
脑血管意外的心理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治疗脑血管意外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6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心理分型并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和80例未采取心理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中140例(87.5%)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对照组中55例(68.8%)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治疗效果.
-
农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特点调查与护理对策
目的 对农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特点的调查,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 对1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ADL测试及应用心理调查表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150例脑卒中患者ADL测试总分20~28分,日常生活能力下降,55.33%的患者存在着焦虑、痛苦的心理,62%的患者存在着抑郁和恐惧心理,78%的患者存在着悲观和失望心理.结论 农村的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及焦虑、抑郁、恐惧心理,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治疗
脑卒中是一种因脑部病变所致智力和肢体运动障碍,并伴发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疾病[1].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智力及肢体残疾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其心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康复和生活质量.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虽然患者身份不同,但得病后的心理变化却大致相同,基本都要经过焦虑、抑郁、渴望、依赖、失落五个时期[2].
-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加强心理护理的力度, 使患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提高了日后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患者细致的观察, 精心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我们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35名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和分析,评估其抑郁和焦虑程度,评分表明患者的得分与正常人无差异.结论:加强心理护理的力度, 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提高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对2004-01~2005-10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56例进行系统的心理分析及干预,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9例,女67例,年龄34~81(平均56.3)岁.脑梗死138例,脑出血84例,蛛网膜下隙出血34例,均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
中青年脑血管病200例的心理护理
随着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患脑血管病的人越来越年轻,心理障碍愈之明显.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应用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调节患者病理心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笔者根据中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现将心理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
目的: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90例,对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同时采用Astrom方法进行病灶定位.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6%(50/90),且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性格、社会因素、年龄及偏瘫方面与非抑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60岁,性格内向不稳定者,病灶越近额极,近半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及病后伴有偏瘫者发病率高.
-
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24例,根据有无行早期心理干预分为早期心理干预组(干预组)108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I)等临床指标.[结果]干预组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