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黑变病内镜诊断14例分析
结肠黑变病是结肠粘膜的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多见老年习惯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长期服用蒽类泻药(美鼠李皮、番泻叶、大黄苏打片等)有关.现将我院近5 a来内镜诊断14例分析如下.
-
结肠黑变病内镜110例分析
对我院1999-09~2005-09大肠镜检查中检出结肠黑变病11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结肠黑变病,男41例,女69例,年龄22~80(平均58.7)岁,临床表现中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史88例,便秘病程约2~30 a,且绝大多数有间断或长期服用泻药史,如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潘泻叶或麻仁润肠丸等药.
-
结肠血吸虫病误诊21例分析
结肠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在结直肠壁沉着所引起的急慢性特异性炎症[1],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并且缺乏特异性,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006-09/2009-09我院共收治21例结肠血吸虫病患者,在通过电子结肠镜并活检确诊的21例结肠血吸虫病中,检查申请单上无一例考虑到该病,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
升结肠狭窄误诊为小儿肠炎1例分析
先天性升结肠狭窄十分罕见,并且术前不易明确诊断[1],现将误诊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82日龄.以呕吐2 d伴腹胀1 d入院.患儿孕1产1,孕34周产出,出生体重2.0 kg,生后无窒息史,胎便排出正常,母乳喂养.入院前2 d无诱因出现呕吐,开始为奶样胃内容物,后来见黄绿色胆汁样胃内容物,共吐3次,并出现腹胀,每日排黄色稀便3~4次,无脓血便,无发热.查体:体重5.0 kg,反应好,腹胀膨隆,见肠型,全腹无触痛,无包块,肠音弱.肛诊:食指进入顺利,未及紧手感和狭窄环.腹立位片:两膈下未见游离气体,上腹肠气多,中上腹见多组液平,下腹肠气少,两侧腹脂线模糊不清,提示低位肠梗阻.便常规:WBC 6~8个/HP,脓球2~3个/HP,RBC 0~1个/HP.
-
结肠脾曲综合征误诊15例分析
对我院1996-04~2004-04结肠脾区综合征误诊15例分析如下.
-
结肠壁脓肿误诊为结肠癌2例分析
现将结肠壁脓肿误诊为结肠癌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56岁.以右上腹痛、腹胀12 d,剖腹探查术后2 d于2005-11-23入院,伴有低热,肛门排气、排便减少;无腹泻、脓血便、恶心、呕吐症状;既往有胆囊结石并胆囊炎.
-
结肠气囊肿症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女,46岁.因腹痛、腹泻、腹部包块0.5a,以腹部包块收住院.0.5a来阵发性下腹部胀痛,排便或排气后疼痛自行缓解,大便4~5次/d,为粘液便,无脓血.
关键词: 结肠疾病/诊断 肠壁囊样积气症/诊断 误诊 -
结肠冗长症误诊肠梗阻15例分析
目的分析结肠冗长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方法收集1990~2002年间误诊为肠梗阻的结肠冗长症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主要依靠钡剂灌肠X线检查诊断.全结肠型8例,乙状结肠型3例,横结肠型4例,合并有急性乙状结肠扭转1例,结肠黑便病2例.外科治疗分别为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横结肠切除术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Hartmann氏手术2例.结论临床症状和钡剂灌肠x线检查是鉴别诊断结肠冗长症的主要方法,手术是治疗结肠冗长症、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染色结肠镜对大肠隆起性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普通结肠镜、染色结肠镜在大肠隆起性黏膜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结肠镜检查发现的黏膜隆起性病变,分别行普通结肠镜、染色结肠镜诊断.所有病变均作病理学检查.比较普通结肠镜、染色结肠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共发现192个隆起性黏膜病变,普通结肠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大肠癌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68.8%、76.9%、66.7%和80.0%,总病理符合率为73.4%;染色结肠镜分别为86.7%、87.5%、85.7%和90.9%,总病理符合率为87.5%.结论:染色结肠镜能有效提高大肠隆起性黏膜瘤性与非瘤性病变的鉴别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结肠巨大淋巴结增生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1 病例资料男,29岁.因反复腹痛、腹泻及不规则发热3年余,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泼尼松治疗,病情无缓解。
-
横结肠毛细血管瘤一例误诊误治的教训
1 病例资料女,45岁.于1996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心悸、黑便,当地卫生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经治疗,黑便消失,此后多次复发.
-
十二指肠疾病所致的血便
十二指肠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误治屡见不鲜。我院1997~1999年经胃镜、大肠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疾病2 546例,其中11例以血便为突出症状而误诊为下消化道出血。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43~79岁,平均62岁;病程短1天,长4.5年。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以血便为主要症状,其中间断少量至中量血便7例,大量血便伴轻、中度休克4例;脐周隐痛及不定位腹痛7例,1例并发贫血性心脏病。血红蛋白<60 g/L 4例,6~11 g/L 7例。所有病例因经济及设备条件所限未行腹腔选择性动脉造影。
-
结肠血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例结肠血管扩张症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5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4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5例非手术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 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内镜、血管造影及手术探查发现病变范围的相加,以防再出血.
-
医源性结肠穿孔的诊断与处理
目的探讨医源性结肠穿孔的原因、诊断方法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患儿的病历资料.年龄:新生儿3例,幼儿2例;病因:先天性巨结肠3例,急性肠套叠2例;医疗操作:洗肠2例,钡灌肠1例,空气灌肠2例;穿孔部位:乙状结肠4例,升结肠1例.结果行乙状结肠造瘘及穿孔修补3例,肠套叠复位加阑尾切除及穿孔修补、横结肠造瘘1例,升结肠穿孔造瘘1例.结论各种经肛门的医疗操作是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结肠穿孔的危险因素.规范医疗操作,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于诊断和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是十分重要的.
-
结肠黑变病36例内镜检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普及,阳性检查率明显提高.我院2003-01/2009-01内镜诊断结肠黑变病36例,现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