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情况调查

    作者:刘灿

    目的: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情况.方法:对我院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95名调查护士中被针刺伤占85.3%,安瓿划伤占76.8%,刀片割伤占24.2%,无任何防护措施配置化疗药物占32.6%,消毒液对皮肤黏膜损害占12.6%,护士操作戴手套为13.4%,95%护士有心理压力,3位护士曾受家属伤害.结论:职业危害危及护士身心健康,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确保职业安全.

  • 血站采供血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

    作者:杨海燕;张玉红

    为了采供血工作的职业安全,探讨防范措施,笔者对我单位的采供血人员做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采供血人员(采血化验人员20人,成分制备20人,其他人员10人).

  • ICU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调查

    作者:冯伟;刘伟;姜奥;柴阳

    ICU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在ICU工作的护士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因此,对88名ICU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护对策,提高职业防范意识.降低职业损伤程度.

  •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郑风芝;李中蕊;储艳

    对我院30名手术室护士,2006-01/2007-12发生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化学消毒剂等危险因素及防护状况调查.

  • 血站采供血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

    作者:孙俊芳;时宝红

    目的 了解血站从事血液采集、检测的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的次数,损伤的处理措施、血液渗露的处理及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知识.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对本站 60例采供血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次数、环节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采血化验人员被针刺伤的有10人,毛细管刺伤的有2人,热合或剪血辩时血喷溅眼睛和脸上5人.成分制备人员在离心破袋、分离、热合时漏液污染的有12人,职业暴露的总发生率为48.33%.暴露后均采取措施,幸无人员感染上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结论 采供血人员是针刺伤和接触污染血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站内锐器损伤上报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和血液渗漏后污染的发生率.

  • 手术室护士术中的自我防护措施

    作者:柯雅娟;许晨耘;俞诗娃;马秀苗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术中的自我防护措施.方法:分析和总结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存在职业性损伤的常见原因,制定了防范措施.结果: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自身水平,减少了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在术中自我防护措施的规范与完善,职业性损伤减少,确保人员安全.

  • 护士化疗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姚汝侠;杨志萍

    本文就目前医护人员在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作者:王丽丽

    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1].而且手术室工作时间不固定,手术任务繁重,急诊手术量大,护士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导致身心疲劳.笔者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探讨如下.

  •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损伤与防护对策

    作者:赵巧丽;徐立敏;张素红

    为了有效减轻或避免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现将手术室职业损伤及对策总结如下.1 职业损伤1.1 锐器损伤手术室洗手护士在手术配合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等,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术中意外的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可引起感染.

  • 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作者:余瑞云;冯杰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在受空气污染、生物污染、化学药物、X线照射、心理危害的环境中,采用了加强空气流通,避免生物污染、避免X线照射等一系列防护措施.结果:增强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人们的健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结论:减少或消除造成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 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作者:龙永梅

    目的:防止采血护士工作中职业暴露.方法:对采血流程全面进行危险性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制定出具体的防护措施.结果:采血护士职业暴露个案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7.14%(4/7).结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关键在预防.

  • 骨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作者:靖海波;程玉静;王岩红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室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和观察,针对骨科手术室常见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增强骨科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低限度.结论:骨科手术室护理人员是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的.

  •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作者:李亚杰;田丹生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内感染发生率不断上升,院内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科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每天有大量不良环境因素、污染因素存在.如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意外伤害等,由于这些危害因素的存在,使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的护士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了解本职业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于维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 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

    作者:李忠云;侯丽辉

    本文对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1 供应室职业暴露现状1.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供应室工作人员对于职业暴露及其危险性不了解,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不重视标准预防.

  • 医院保洁工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作者:徐碧华

    医院保洁工主要承担医院内的清洁卫生、回收废弃物、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清洁、消毒.这些工作环节严重威胁着保洁工的身体健康及患者的康复,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保洁工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如何加强医院保洁工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医护人员针对HIV职业防护探讨

    作者:金懿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AIDS)现已成为人类前所未有的具毁灭性传染性疾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7-10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23 501例,其中艾滋病患者62 838例,据专家估计,到2007年底我国HIV感染人数约有70万人[1].

  •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对策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作者:赵东晓

    目的:有效降低口腔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率,规范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采取相应的防范医院感染措施和对策.结果:完善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职业防护措施.结论:加强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意识,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 艾滋病的职业防护及控制

    作者:李芳;刘振岭;赵辉;卢丽艳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高危医务人群的职业暴露,提高防护意识.方法:根据AIDS职业暴露的特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标准性预防的原则,提出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结果:开展AIDS职业防护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安全意识,降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率.结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持续职业安全教育,健全和落实职业防护保障制度,促进AIDS防治工作的开展.

  • 护士职业性伤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李春卉

    对护士职业性伤害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如下.1 引起护士职业性伤害的原因1.1受传染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增加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加,门诊就诊人群不再仅限于患有疾病的人群,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进入到医院门诊进行咨询、保健、检查,从而使门诊人流量加大,门诊护士接触各种疾病的机会也相对增加.

  •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与防护

    作者:郑书兰;陈秀锦

    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与防护探讨如下.1 手术室常见的危险因素1.1 生理、心理因素(1)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位约15 °~20°,连续站立时间约6~7 h或更长,巡回护士经常急速行走,累计时间4 h/d或以上,由于精神紧张久站,不规律进食,饥饿,超负荷的工作,疲劳等影响了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常造成颈部疾病的发生,肩周炎、下肢胀痛、静脉曲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疮疤、睡眠质量差或者失眠.

7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