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行神经内镜下颞肌缘钻孔术与常规手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揭园庆;殷萍

    目的 研究在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应用神经内镜下颞肌缘钻孔术的疗效。方法60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颞肌缘单孔钻洞引流术和常规钻洞引流术的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种手术方式的预后有明显差异,但手术损伤无明显不同。结论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采取神经内镜下颞肌缘单孔钻洞引流术的手术方法,疗效更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136例疗效观察

    作者:余进伟;陈长青;邵艳;郭强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镜(MED-Ⅱ)系统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MED-Ⅱ系统对136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病人采用椎板间隙入路,通过手触法,结合C臂定位,后正中切口1.6~2 cm,用自制椎板开窗安全钻,小骨刀对侧隐窝行施扩大技术.结果 本组无一例改开放手术,随访平均9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14例,良15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94.8%.结论 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在保证神经系统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手术技巧和熟练程度是决定微创手术疗效和指征的重要方面.

  • 神经内镜联合Endport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研究

    作者:李季林;盛罗平;丁建;陈华;陆林其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Endport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运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本科手术治疗的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骨窗组47例和神经内镜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情况、术后再出血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第2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扩展评分(GOS-E),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神经内镜组比较,小骨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182.6±34.5)ml vs (103.3 ±25.7)ml],手术时间更长[(168.7 ±26.3)min vs(115.7±18.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血肿清除率(90.3±5.3)%,与神经内镜组[(92.8±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术后再出血3例(6.4%),与神经内镜组[2例(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住院时间长于神经内镜组[(18.5±4.3)d vs(13.5±3.8)d],气管切开率大于神经内镜组[31.9% (15/47) vs 17.8% (8/45)],术后2个月GOS-E>4分者少于神经内镜组[42.6% (20/47) vs 62.2% (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脑出血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并不增加患者术后再出血率,术中止血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神经内镜治疗19例分析

    作者:李新星;安尼瓦尔;张丹;王虎;刁宏宇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19例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2 ~ 12(5.3 ±2.7)岁.结果 19例患儿术后随访3 ~36(18.6 ±5.2)个月,其中12例患儿症状消失,7例患儿症状减轻;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囊肿明显缩小或消失,脑室系统变小.术后无出血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及预后好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 神经内镜下经蝶筛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陆爻忠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下经蝶筛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为视神经损伤修复提供局部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取10具成人尸头,固定于支架下,利用神经内镜模拟经蝶筛窦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手术路径,在神经内镜下对蝶筛窦外侧壁重要结构的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对各标志点进行测量,获得相关数据.结果 神经内镜下观察结果:内镜下可清晰显露蝶筛窦后壁所有骨性标志,由前向后依次为筛后动脉骨管、蝶骨平台、鞍结节、视神经隆起、鞍旁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本组10例标本中,视神经管在蝶窦的外侧壁上部形成的隆起类型:管型2/20、半管型6/20、压迹12/20、无压迹0.磨开全程视神经管,观察眼动脉走行和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在视神经颅口的下方有眼动脉由颈内动脉内侧面分出,行走于视神经硬膜下壁内.本研究通过实体解剖发现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下方的比例为90%、下方为10%、外下方为0%.测量数据:(1)两侧筛后动脉出眶处的距离(23.4 ±3.2) mm.(2)两侧视神经入颅处的距离(12.5±1.4)mm.(3)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内侧的距离(12.9±1.3)mm.(4)内镜下间接测量视神经颅口与眶口的距离,即需要减压的距离(10.2±1.4)mm.(5)视神经管内侧壁厚度(0.4t0.2)mm,鞍前段颈内动脉隆起与视神经管毗邻近,且骨质薄,测得值(0.2±0.1)mm,鞍前段颈内动脉隆起宽(3.5 ±0.4)mm,长(5.3±0.6)mm.结论 已测量神经内镜下神经管减压术入路解剖结构的相关数据,视神经管内侧壁是神经内镜下经蝶筛窦视神经管减压术的理想入路.

  • CT引导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翁超群;周金东;金清东;林璜

    目的 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自2005年至2006年收治的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麻下安装ASA602A型定向仪,CT扫描后导人手术计划系统,选择血肿大层面,取血肿中心偏后1~1.5 cm处为靶点,测得坐标,设计手术切121及入路,全麻下环钻开颅,颅骨孔直径约3 cm,导入血肿排空针,排出部分血肿后,置入神经内窥镜进行血肿清除并止血. 结果 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术后24 h血肿清除率达60%~70%10例;80%~90%11例;达90%以上4例,给予拔除引流管.72 h复查颅脑CT,患者血肿清除率均达90%以上,均拔除引流管.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示显著好转14例:好转9例;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d、14 d死于肺部感染. 结论 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血肿清除率较高和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 儿童脑积水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汪迪飞

    脑积水是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在临床表现上有其自身特点.儿童脑积水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临床应用多的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和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常用的术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对非交通性脑积水有良好疗效,也是分流术失败患儿的另一选择.本文就儿童脑积水手术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处理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临床分析

    作者:刘永泰;周明卫;刘宁;朱龙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35例,分析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恢复情况、随访结果。结果3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经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后,32例症状减轻,2例造瘘口闭合,1例症状较前加重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结论对梗阻性脑积水,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符合患者生理,值得推广。

  • 儿童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手术配合

    作者:廖章旭

    目的 总结儿童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0 例脑积水患儿于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的手术配合资料.结果 30 例患儿术中医护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手术.临床症状好转26 例,无变化4 例;放射学评估改善22 例,无变化8 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仪器、设备的正确维护保养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

  • 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对脑出血后患者细胞免疫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唐韬;胡国良

    目的:探究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对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内血肿的清除情况、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OS)、Barthel(BI)指数以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同时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血肿再发率(0%)低于对照组(11.6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内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达到37.21%,对照组达39.5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I值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7d血液CD3、CD4阳性细胞率和CD4/CD8比值均降低,与术后1d比较,患者在术后7d的CD3、CD4及CD4/CD8比值升高(P<0.01).CD8阳性细胞率在不同日期进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术后1 d和7 d,CD3、CD4和CD4/CD8比值均较高(P<0.01).治疗2周和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神经功能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手术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干腹侧胆脂瘤16例

    作者:刘乐;耿煜;费舟;王冰;蒋晓帆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干腹侧胆脂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腹侧胆脂瘤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术中见肿瘤均位于脑干腹侧,其中肿瘤全切除15例,肿瘤包膜次全切除1例.结果:术后15例(93.7%)痊愈,可从事正常工作与生活;1例(6.3%)好转,遗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平均随访时间3.4年病情无复发.结论:利用显微操作技术保护重要组织结构,尽量减少手术损伤, 通过神经内窥镜与手术显微镜有机地结合,拓宽了手术视野,克服解剖结构上的死角,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 CT 仿真内镜模拟导航技术在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千超;陈尚军;高喜松;张毓;党连烽;肖学谦;李锋;王国伟;肖三潮

    目的:探讨CT 仿真内镜模拟导航技术在显微镜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1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鞍区C T 扫描检查数据进行C T 仿真内镜重建,按照单鼻孔经蝶入路制作CT仿真内镜模拟导航技术动画过程,术中与术前模拟过程进行对比定位,主要对蝶窦开口、蝶窦腔以及鞍底三维图像与术中显微镜所见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应用CT 仿真内镜模拟导航技术来模拟手术过程,可直观看到经蝶入路骨性结构的三维图像,对鞍底解剖结构能完整显示,很好的指导显微镜经蝶垂体腺瘤手术的方向。结论:CT 仿真内镜模拟导航技术可以很好地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以及术中解剖结构的定位,使得在显微镜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定位更加精准。

32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