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与下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一端有鞭毛的革兰阴性螺旋状细菌,1983年被澳大利亚学者Marshll和Warren发现,1994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从此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全球约有半数的人感染HP,它是胃肠道感染常见的病源菌,其感染途径、发病机制与众多疾病的关系尚不清楚,现已公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与下消化道疾病的关系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降低HP感染是否能减少肠道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P与下消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情况,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
-
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指标
随着诊疗手段的日益进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IBD的病人都要经历由活动性转为慢性再而复发的恶性循环病程,故而如何规律用药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和病人的生存质量.准确评估IBD的活动性可指导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分子标志物,故而给临床医师的判断带来一定困难.本文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总结了有关判断IBD活动性的经典方法,以及近两三年来兴起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新技术,以期能对临床医师的诊疗有所帮助.
-
粪便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calprotectin)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结肠镜取病理标本确诊IBD的患者7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47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32例;腹痛、腹泻等肠道炎症除外IBD患者42例作为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结果 钙卫蛋白在IBD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7.0%;19.0%;0,IBD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79例IBD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浓度[(493.86±204.18) μg/g]高于疾病对照组[(71.46 ±60.51) μg/g]和健康对照组[(36.19±13.46) μg/g](P<0.05);IBD活动期钙卫蛋白浓度[(1015.23±324.96)μg/g]显著高于静止期[(52.69±34.71) μg/g](P<0.01).结论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有助于IBD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IBD活动性的判断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白细胞L1抗原复合物 粪便 炎性肠疾病/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