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沙棘籽油栓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临床分析

    作者:吴亚盘;陈静;张倡维

    目的:研究中成药复方沙棘籽油栓调节微生态环境对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意义.方法:细菌性阴道病患者86例,分为甲硝唑组、复方沙棘籽油栓组,在停药的第(7±3)天,和(28±5)天分别随访患者1次,结果第1次随访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第2次随访显示甲硝唑组的疗效欠佳,患者仍存在白带增多的症状,显著高于复方沙棘籽油栓组.结论:复方沙棘耔油栓可以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治疗BV是安全有效的,且复发率低.

  •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文华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失衡、避免或减少病人感染HPV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01~2017-12期间我院门诊HPV检测阳性的病人7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HPV检测阴性的病人7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70.00%(49/70),对照组为18.57%(13/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3~4度者感染HPV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清洁度1~2度者.两组线索细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滴虫感染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以及HPV感染关系密切(P<0.05).结论:HPV感染病人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

  • 阴道乳酸菌的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作者:郑晶晶;宋静慧

    阴道乳酸菌是一群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防御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益生菌.众多研究表明,阴道乳酸菌能通过竞争黏附、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刺激免疫防御等机制维持阴道菌群平衡;本文综述了阴道乳酸菌防治生殖道感染机制及应用前景.

  • 妇科门诊自觉阴道不适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作者:赵文华

    目的 调查分析妇科门诊因自觉不适症状而就诊的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收集我院妇科门诊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因自觉不适而就诊的女性684例.取其阴道分泌物并进行阴道微生态状况的监测(致病菌、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微生物、功能状态等).结果 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8.48%(58/684);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1.52%(626/684),其中能够明确致病菌诊断者254例(37.13%),无法通过传统检测方法 诊断、未明确致病菌,但已存在微生态失调者372例(54.39%).结论 自觉阴道不适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表现为两种状态,即正常和失调,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同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和微生态评价,指导临床医生诊治及评估预后.

  • 800例妇科门诊妇女阴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分析

    作者:黄敏;滕奔琦;周水生;李小毛

    目的 了解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及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 用革兰染色法检查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并进行Nugent评分.结果 800例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阳性236例,阳性率29.5%;阴道毛滴虫阳性21例,阳性率2.63%;Nugent评分:正常(0~3分)248例(31.0%),临界(4~6分)283例(35.4%),细菌性阴道病(BV)(7~10分)269例(33.6%).结论 妇科门诊妇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抵抗力不足,阴道微生态状况有待改善.

  • 乳杆菌在阴道微生态中生存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杰;宁玉梅

    乳杆菌是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菌群,其通过粘附定植,免疫调节,分泌细菌素、类细菌素物质等多种途径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乳杆菌自身的生存也容易受到如阴道微环境,性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诱发多种妇科疾病.

  • 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作者:陈婉珍;闫颖;吴林玲

    阴道微生态是人体系统中的一个非常敏感而又复杂的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妊娠期妇女因其生理变化,会对阴道微生态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总结迄今为止对于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和见解,阐明妊娠期妇女阴道环境的特点及病因,并对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相关疾病作一综述.

  • 阴道微生态平衡与高危型HPV感染分析

    作者:李东燕;郝敏

    目的 了解高危型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是否有关.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同时进行了阴道微生态检查及HPV检查的患者3 86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微生态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细菌性阴道病组、滴虫阴道炎组、混合性阴道炎组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相比,高危型HP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的存在有关,细菌性阴道病的OR值3.792 (95%CI 3.196,4.500),滴虫阴道炎的OR值0.646 (95%CI0.500,0.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尤其是细菌性阴道病及滴虫阴道炎与高危型HPV感染发生率的升高有关.

  • 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在妇产科疾病的应用现状

    作者:植枝福;蒋晓莉

    女性阴道微生态体系是人体重要的微生态体系之一,在维护女性生殖道健康中起到关键作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女性不同健康状态下的阴道微生态环境,为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保护女性的生殖道健康.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已经应用于妇产科领域中的阴道炎症、妇科肿瘤、计划生育、围产医学及生殖医学.

  • 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关系研究

    作者:关晓梅;王谨言;王艳华;任倩;林彤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而为调节阴道微生态平衡、阻断宫颈病变发生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宫颈病变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阴道菌群检测,同时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63.6%,对照组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滴虫感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念珠菌、线索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PV阳性率分别为76.1%和26.1%,观察组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显示,HPV感染、乳酸杆菌与微生态失调是导致宫颈病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宫颈病变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检出率降低,伴随有HPV阳性率增加.

  • 妊娠中晚期阴道微生态失调及乳酸菌胶囊干预对不良妊娠结局的作用

    作者:李强;肖冰;熊琳琳;左宏伟;袁学华

    目的 观察妊娠中晚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择孕13~36周单胎妊娠期妇女56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经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等)状况评价,检测阴道分泌物成分、阴道病原菌类型.对阴道微生态失调孕妇,根据是否接受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不采用药物干预.追踪随访所有孕妇的妊娠情况,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微生态失调治疗组及微生态失调对照组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560例研究对象中,阴道微生态正常335例(59.82%),微生态失调225例(40.18%).225例微生态失调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 32例(14.22%),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 56例(24.89%),滴虫性阴道炎(triehomonal vaginitis,TV) 11例(4.89%),BV和VVC混合感染4例(1.78%),BV和TV混合感染3例(1.33%),菌群增殖过度75例(33.33%),菌群抑制44例(19.56%).微生态失调组pH值>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比例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x2 =55.59~340.06,Ps<0.05).微生态失调孕妇中,治疗组135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微生态正常组(x2=12.63~32.42,Ps<0.05)和微生态失调治疗组(x2=5.16~12.28,Ps<0.05),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中晚期容易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乳杆菌活菌胶囊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1069例妇科门诊女童阴道感染微生态状况分析

    作者:林建成;杨云燕;陈曦

    目的 了解当前本地区15岁以下女童患者外阴道感染微生态状况.方法 对该院妇科就诊的1 069例15岁以下女童患者外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检查指标有白细胞、假丝酵母菌、唾液酸苷酶以及存在于阴道中的球菌和杆菌分部情况.结果 将15岁以下女童分为<1岁、≥1~5岁、≥5~10岁、≥10~15岁四组,镜检白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2.4%、33.6%、39.8%、30.3%,唾液酸苷酶阳性率分别为38.1%、43.1%、38.2%、11.2%,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2.4%、0.0%、2.8%、11.2%,女童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菌群中杆菌比球菌检出的相对要少.结论 女童患者外阴道分泌物微生态状况检测对临床评价这些女童患者阴道微生态及对女童患者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加重以及其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阴道微生态指标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黎四平;朱惠贻;姚燕红;彭琪;陆小梅;卢笑梅;钟瑞芬;徐炳燕

    目的 通过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了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被彻底恢复与未被彻底恢复时的差异.方法 将169例VVC患者被随机分成A、B两组.A组87例(其中RVVC 12例),B组82例(其中RVVC9例).A组治疗至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病原体消失,2次阴道分泌物真菌学检查阴性、阴道菌群密集度Ⅱ~Ⅲ度且乳酸杆菌占明显优势、过氧化氢、唾液酸酶、白细胞酯酶、脯氨酸氨基肽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功能指标阴性时停药;B组治疗至症状消失、体征恢复正常、病原体检测结果阴性时停药.A、B两组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结果 A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2.30%、B组复发率为1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时,部分患者阴道微生态指标仍处于紊乱状态,而恢复微生态指标要比临床治愈困难得多.结论 动态监测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将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作为治愈的标准,能客观指导临床VVC治疗.VVC患者经个体化治疗,积极彻底恢复阴道微生态环境,可明显降低了其远期复发率.

  •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亚级别的建立及分级标准的探讨

    作者:王晓娜;李康怡;王岩;佟成龙;曹东华;丛桂敏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亚级别的建立及划分标准,为阴道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革兰染色法,对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门诊15 000例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及阴道微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的种类及感染率差异,对比感染与清洁度的相关性.结果 >55岁年龄组未检出任何细菌的全阴性检出率为15.10%,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40岁年龄组滴虫检出率为11.00%,高于>4~20年龄组(0.90%)和>55岁年龄组(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年龄组真菌检出率32.20%,高于>55岁以上年龄组(14.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5岁年龄组的线索细胞检出率27.60%,高于>55岁年龄组(0.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毛菌检出率在所有组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传统清洁度中Ⅱ、Ⅲ、Ⅳ度分别进行更详细的亚级别的划分.结论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划分应综合考虑受检者的激素状态、治疗状态等个体差异.详细的清洁度划分标准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检验信息和指导合理治疗.

  • 西双版纳州傣族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分析的研究

    作者:李芹;蔡俊娥;杨艳英;柳露;邓琦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州农村傣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勐龙镇4个自然村的202名已婚傣族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期体检的200名景洪市女职工作对照.常规妇检采集阴道侧穹窿上1/3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2名傣族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6例,占17.82%,阴道微生态失调166例,占82.18%;200名景洪市体检妇女微生态正常者106例,占53.00%,阴道微生态失调94例,占47.0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较城市人群差,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的普及,改善生殖健康.

  • 1713例女性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

    作者:辛青松;蒲荣;周淑珍;潘俊均

    目的 检测具有阴道不适症状的可疑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31日1 713例有阴道不适症状的可疑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主要利用光学显微镜镜检和五联检酶化学法检测.镜检细胞成分、病原体、清洁度等,酶化学法有过氧化氢(H2O2)、唾液酸苷酶(SNA)、白细胞酯酶(LE)、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和凝固酶(GADP)五项.结果 1 713例阴道分泌物中,镜检细胞成分WBC++及以上阳性793例,占46.29%;RBC为61例,占3.56%.病原体检查霉菌280例,占16.35%;滴虫24例,占1.40%;清洁度Ⅲ级与Ⅳ级共943例,占55.05%;全体平均pH值为4.56±0.26;酶学检查H2O2和LE阳性数分别为696例和769例,阳性占比为40.63%和44.89%;AV致病菌497例,占29.01%;BV致病菌221例,占12.90%.结论 具有阴道不适症状的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较差,损伤性严重,致病菌多.

  • 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

    作者:王爽;袁学华;柯盈月;李权伦;王字卉;郑柳莎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 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 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 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TCT) 阳性率为19.93%, HR-HPV感染率为28.47%, 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 其中细菌性阴道病 (BV) 、滴虫性阴道炎 (T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 、需氧菌性阴道炎 (AV) 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 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 (P<0.05) .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 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 (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 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 (P<0.05) .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 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 (P<0.05) .结论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 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人工阴道微生态分析

    作者:秦成路;罗光楠;余鸿标;唐杰;杜敏;潘宏信

    目的 了解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患者人工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探讨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4例性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回访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同时检查患者的人工阴道物理功能及阴道壁组织活检.结果 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术后患者的人工阴道具有正常阴道的组织学特点,物理功能良好.54例患者中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者48例,占88.9%;菌群多样性为Ⅱ~Ⅲ级者39例,占72.2%;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者15例,占27.8%;pH≤4.5者31例,占57.4%.无病原菌感染.术后时间≥2年的2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14例(60.9%),异常者占9例(39.1%).术后时间<2年的31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1例(35.5%),异常者20例(64.5%).菌群异常主要包括:菌群抑制(包括未见到任何细菌)、革兰阳性短杆菌(12.3%)、革兰阳性球菌(31.5%)、革兰阴性短杆菌(9.6%).结论 (1)先天性无阴道的患者在阴道成形术后不同程度存在菌群失调表现.表现为pH值升高,阴道内菌群多样性欠佳,正常优势菌群存在比例低.(2)手术后时间是影响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人工阴道阴道微生态正常的比例逐渐增加.(3)评价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人工阴道感染、促进人工阴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不同生理阶段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作者:段文冰;王子娥;鞠瑛;张璐璐;刘义刚;唐闻;刘芸

    目的 通过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检查,全面评估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对女性阴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女性患者2311例,分别采集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通过相差显微镜、革兰染色和干化学检测等方法,分别对患者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菌群密集度、多样性,pH值、AV评分、Nugent评分和功能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 2311例患者中育龄期患者组1806例,围绝经期患者组380例,老年绝经期患者组125例,其中育龄期患者组阴道优势菌为G+大杆菌(26.57%,480/1806),菌群密集度(+++/++++,76.97%,1390/1806)、菌群多样性(++/+++,27.96%,505/1806)与围绝经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清洁度(Ⅲ/ⅣV度,50.26%,191/380),pH值(pH≥4.6,72.89%,277/380),菌群密集度(未见,3.42%,13/380),过氧化氢(+,84.74%,322/380),唾液酸苷酶(+-,14.21%,54/380;+,27.89%,106/380),与育龄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优势菌为G-小杆菌(20.26%,77/380),革兰染色不定球杆菌(27.10%,103/380)、菌群多样性(+,78.16%,297/380)与育龄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老年绝经期患者组阴道pH值(pH≥4.6,85.60%,107/125),无优势菌(25.60%,32/125)、优势菌为G+球菌(39.20%,49/125),菌群密集度(未见,20.80%,26/125;+/++,48.80%,61/125),菌群多样性(未见,20.80%,26/125)、白细胞酯酶(+,77.60%,97/125),与育龄期患者组和围绝经期患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1).(2)老年绝经期患者组AV(中度,17.6%,22/125;重度,5.6%,7/125)、BV(中介,56%,70/125)均显著高于育龄期患者组和围绝经期患者组;育龄期患者组VVC (23.20%,419/1806)和CV (8.47%,153/1806)的发病率均显著高于围绝经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围绝经期患者组TV (7.10%,27/380)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育龄期患者组和老年绝经期患者组.结论 通过分析2311例女性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发现女性不同生理阶段阴道的微生态情况和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有差异,因而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为临床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更快速解决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婉珍;吴林玲;闫颖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阴道微生态失衡患者及时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避免或减少其感染HPV及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 412例患者进行HPV、阴道微生态检测.分析阴道菌群及微生态结果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 412例患者中HPV阳性有542例,占38.39%,HPV阴性有870例,占61.61%.分别以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阴性短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为优势菌及无优势菌的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34.45%、49.16%、33.33%、39.28%、38.70%,OR值分别为0.654 (0.526~0.815)、1.818 (1.426~2.318)、1.426 (0.515~1.209)、1.039(0.483~2.236)、1.014 (0.601~1.711).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49%、1.29%、7.38%、12.54%,P值分别为0.000、0.754、0.570、0.318.结论 HPV感染与革兰阴性短杆菌及BV显著相关,革兰阳性大杆菌与HPV的感染呈负相关,菌群紊乱及BV可能增加HPV感染的风险.

294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