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道动力及胃食管反流的特点
目的: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的食道动力及胃食管反流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老年患者25例及中青年患者14例,根据消化系内镜检查结果,两疾病组分别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与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24 h pH监测检查.结果: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9.81 mmHg±5.78 mmHg vs 13.79 mmHg±4.40 mmHg,P<0.05),以老年RE组降低为著,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较之减慢(62.99 cm/s±21.10 cm/s vs 64.69 cm/s±14.03 cm/s,P<0.01),维持时间延长(3.74 s±1.32 s vs 2.94 s±0.66 s,P<0.05); 24 h pH监测数据中,老年组卧位pH<4时间百分比(9.10%±12.99% vs 1.92%±2.56%)以及DeMeester评分(45.43 mmHg-cm-s±50.63 mmHg-cm-s vs16.06 mmHg-cm-s±23.66 mmHg-cm-s)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中青年相对比,老年GERD患者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食管体部蠕动功能减退,酸暴露程度加重,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
背景:异常酸反流和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密切相关.目的:研究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和酸反流与食管黏膜损害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反酸、烧心、胸痛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72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测压和24 h pH监测.根据pH<4总时间百分比<4.5%且DeMeester计分<14.7的标准,将食管炎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pH-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pH+组).结果:内镜下食管炎组24 h pH监测各项指标较无食管炎组显著增高(P<0.05),病理性酸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食管炎组(P<0.01).两组食管测压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食管炎组pH+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较pH-者显著降低,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减慢,湿咽成功率减少(P<0.05).结论:GERD患者食管炎的发生与酸反流密切相关,有病理性酸反流的GERD患者易见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
不同手术方式对食管癌术后残留食管反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为食管癌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按手术方式不同,8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n=52)和主动脉弓下吻合组(n=33);另选30名胃镜普查者为对照组.应用24 h pH监测、内镜、病理检查以及术后烧心症状评估食管癌术后患者;对照组检测24 h pH监测指标.结果 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动脉弓上吻合组pH<4的总时间、卧位总时间、反流次数、持续5 min以上的反流次数、持续长时间均低于弓下吻合组(P<0.05).内镜和病理活检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中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30.77% vs 54.55%)(P<0.05),食管炎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46±0.53)分 vs(1.18±1.05)分](P<0.05);术后烧心症状评估显示主动脉弓上吻合组烧心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48.08% vs78.79%)(P<0.05),烧心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弓下吻合组[(0.65±0.23)分vs(1.89±1.25)分](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广泛存在胃食管反流;采用弓上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的胃食管反流显著轻于弓下吻合手术方式的患者.
-
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评估
目的 评估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具有典型症状(反酸、烧心)或具有不典型症状(咽喉炎、咳嗽、胸痛等)但怀疑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患者,共计142例,均进行上消化道内镜、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其中以内镜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DeMeester积分≥14.72及SI≥50%者定义为GERD组(59例),余83例为非GERD组,比较两组的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结果.结果 (1) 24h食管pH监测的各指标中,DeMeester积分、pH <4的总时间(%)、pH <4长于5 min反流次数对诊断GERD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腔内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单独诊断GERD的敏感性一般(均在45%以下),但酸反流合计(97.59%)、液体反流合计(97.59%)、食团清除时间(98.80%)、近端反流百分比(98.80%)等指标特异性较好.(3)与24 h食管pH监测比较,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可发现更多异常反流情况(x2=14.65,P<0.000).结论 pH <4的总时间(%)、pH <4长于5 min反流次数这两个参数指标结合DeMeester积分是判断GERD的重要指标.单独腔内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对诊断GERD的敏感性一般,但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可弥补单纯pH监测的不足,识别更多异常反流情况.内镜+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是诊断GERD的选择.
-
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在胃食管反流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酸、胆汁与反流症状、消化不良症状、消化道以外的症状间关系以及24 h食管pH和/或胆红素监测在新型术式客观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应用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方法对68例有典型反流症状者,50例有消化不良症状者,20例咽部不适及哮喘,32例食管贲门癌不同术式患者进行监测.结果:①68例有典型反流症状者发生反流占95.5%,而在50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有反胃、上腹饱胀、嗳气等而无典型反流症状者中发生反流占72%.②典型酸反流症状者中混合反流占51.4%,即发生反流者中有一半为酸和胆汁反流同时存在.③24 h食管pH监测,结果提示保留贲门的食管癌根治间置结肠代食管术治疗的患者发生酸反流者明显少于经典式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者(29.4%vs 66.7%,P<0.05).结论: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为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存在提供了客观依据,为食管癌根治新术式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 24 h pH监测 24 h 胆红素监测 上消化道疾病 -
咽喉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的临床应用
-
17例胡桃夹食管分析
目的 探讨胡桃夹食管(NE)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7例胡桃夹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胡桃夹食管患者中,胸痛14例(82.4%),后背痛1例(5.9%),咽部不适6例(35.3%),反酸4例(23.5%),嗳气5例(29.4%),吞咽困难3例(17.6%),烧心4例(23.5%).内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64.7%),慢性胃炎伴食管糜烂1例(5.9%),十二指肠糜烂2例(11.8%),十二指肠球炎2例(11.8%),食管裂孔疝l例(5.9%).食管测压发现,远端收缩积分(DCI)>8 000 mmHg.s.cm 4例(23.5%),5 000 ~8 000 mmHg.s.cm10例(58.8%);食管远段(LES上沿以上11.0 cm)波幅>180mmHg 3例(17.6%),食管近段(LES上沿以上3.0 cm)波幅>180mmHg 9例(52.9%),食管中段(LES上沿以上7.0 cm)波幅> 180 mmHg 8例(47.1%);8例中段波幅增高患者中,l例近段波幅同时增高,2例远段波幅同时增高.24 h pH监测显示,DeMeester评分阳性2例(11.8%);酸反流次数增多l例(5.9%),弱酸反流次数增多2例(11.8%),弱碱反流次数增多2例(11.8%),总反流次数增多2例(11.8%).结论 NE临床表现多样,高分辨食管测压是诊断NE的有效方法,NE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胃食管反流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或是某一食管运动异常的早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