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多囊肾一例

    作者:徐佑龙;刘宗军;金惠根;郜俊清;严鹏勇;张文全;孙剑光;王明瑜;杨伟;方平;孟莉;陈欣

    患者女,57岁,因“反复头晕、头胀痛10年”,于2013年6月30日入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服用六联药物:硝苯地平,60 mg,每日一次;氢氯噻嗪,25 mg,每日一次;螺内酯,25 mg,每日一次;美托洛尔,47.5 mg,每日一次;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可乐定,7.5 mg,每日一次。

  •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即刻肾动脉直径的影响

    作者:徐佑龙;刘宗军;金惠根;郜俊清;严鹏勇;张文全;王明瑜;桑震池;陈晨

    目的 探索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即刻肾动脉直径的影响.方法 入选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QCA)进行肾动脉直径的测量并记录数值,术中记录阻抗起始值、阻抗低值、消融点位、消融功率等消融参数指标.所有患者于RDN术前、术后6个月检测动态血压.结果 共12例符合标准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入选了本研究,平均入院动态血压为(185±15)/(99±9)mmHg(1 mmHg=0.133 kPa).在RDN术后6个月,动态血压平均值下降31/15 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的肾动脉直径在消融术后即刻均出现扩张,肾动脉直径平均值增加0.6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消融阻抗下降值与肾动脉术后即刻直径相关(r=0.74,P=0.006),但患者术后肾动脉直径扩张程度并不能预测术后血压的变化(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任何外周血管并发症.结论 RDN术可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并可在术后即刻扩张肾动脉直径,肾动脉直径的扩张程度和消融阻抗的下降值正相关,但肾动脉直径的扩张程度无法预测患者的远期血压水平.

  • 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中消融点位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

    作者:徐佑龙;刘宗军;金惠根;郜俊清;严鹏勇;张文全;孙剑光;王明喻

    目的 探索不同消融位点对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近中段消融组和全段消融组,每组8例.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术中记录消融参数(起始阻抗值、低阻抗值、消融实际功率、消融实际温度),术后即刻复查肾动脉造影.所有患者术后继续监测血压,随访至术后3个月.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所有患者消融起始阻抗平均值为(180.0±12.3)Ω,消融低阻抗平均值为(157.8土12.8)Ω,阻抗下降率平均为(12.4±2.6)%;实际消融温度为40~50℃,功率为5~18 W.术后肾动脉造影显示全段消融组2例发生肾动脉痉挛,近中段消融组无一例发生肾动脉痉挛,两组肾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血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在肾动脉近中段进行消融,特别是在肾动脉开口处消融,可能不会影响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的降压效果,并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 血流储备分数压力导丝监测指导猪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

    作者:徐佑龙;刘宗军;金惠根;陈晨;徐三彬;郜俊清;严鹏勇;张文全;王明瑜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压力导丝监测对指导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的可行性.方法 将11头实验用小型猪分为2组,8头为RDN组,3头为假手术组.消融前先进行左、右肾动脉造影,然后以7F导引导管作为指引,于肾动脉内分别置入射频消融导管和FFR压力导丝,在X线透视下观察导管贴靠肾动脉情况,在肾动脉内不同位置进行电刺激(20 Hz),监测FFR数值(肾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当FFR数值出现显著改变时,即在该靶点处进行消融(50℃,10W,60 s).消融后即刻重复刺激,如果未观察到以上指标的改变,即认为消融有效.结果 RDN组8头实验用小型猪均成功完成肾动脉靶点消融术.消融术前,在靶点处进行电刺激,FFR数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0.02 vs0.73±0.07,P<0.01);消融术后即刻,在同样的点位进行电刺激,FFR数值几乎没有变化(0.97±0.03 vs0.95±0.02,P=0.25).在假手术组中未观察到这一现象.结论 靶点处电刺激后检测的FFR数值在消融前和消融后即刻差异显著,FFR压力导丝监测有望成为指导RDN的一种新手段,但其有效性及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 5F射频消融导管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徐佑龙;金惠根;郜俊清;严鹏勇;汪志华;杨伟;汪蔚青;张文全;孙剑光

    目的:探索并应用5F射频消融导管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catheter-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共入选了1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入院血压184/9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服用药物4种,含有1种利尿剂,已连续服用2星期以上.完善相关检查后行RDN术,术后复查肾动脉造影.所有患者RDN术后继续监测血压,并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血压、肾功能,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肾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10名患者均成功完成RDN术.术后复查肾动脉,所有肾动脉均未见狭窄.在RDN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血压平均下降(43±14)/(9±4)mmHg,收缩压术前与术后3个月为(184±14) mmHg与(141±8)mmHg,平均下降23.4%,P<0.001;舒张压术前与术后3个月为(95±7)mmHg与(86±5)mmHg,平均下降9.5%,P<0.001.结论:5F射频消融导管可安全有效地在临床RDN手术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