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性早搏临床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 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性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 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 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 ms).其中,QRS波Ⅰ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Ⅱ、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1~V3处移形,由R 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次/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
单极起搏标测法在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单极标测法在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80例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另一组在激动顺序标测法的同时加用单极标测法进行标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及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有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平均阻抗.结果 加用单极标测法治疗组与激动顺序标测法治疗组相比手术成功率分别是(36/37)97.3%,(41/43)95.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加用单极起搏标测法治疗组的实际消融功率、实际消融温度、放电有效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低于激动顺序标测法治疗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导管消融治疗左后分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加用单极标测法可用较低的消融功率、温度进行治疗,缩短了靶点标测及放电有效时间,从而提高手术效率.
-
左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
目的 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起源于LPPM的VA患者17例设为LPPM组,起源于LPF的VA患者22例设为LP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结果.结果 LPPM组患者中,12例表现为单纯室性早搏(PVC),5例术中合并存在同形态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LPPM组中V1导联存在Q波患者13例(76.5%),LPF组中12例(54.5%),两组V1导联存在Q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M组QRS波时程、VA时与窦性心律(SR)时的QRS波宽度比值(VA/SR)均大于LP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消融,LPPM组中13例患者于消融靶点处可标测到高尖的浦肯野纤维电位.LPPM组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为76.5%(13/17),其中,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84.6%(11/13).LPF组患者全部应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100.0%(22/22).术后随访,LPPM组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的患者中2例复发,4例应用普通大头导管消融的患者中1例复发.LPF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与LPF起源的VA患者比较,LPPM起源的VA患者的体表QRS波时程宽,VA/SR比率大;V1导联存在q波的比例高.LPPM起源的VA消融靶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盐水灌注导管,结合CARTO,可提高导管消融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
分支起源室早的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左室传导分支起源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方法.方法 14例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室分支起源的PVCs患者,3例行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1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心悸”,PVCs均大于10000次/24h,7例伴有阵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6例左前分支起源患者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s表现为心电轴右偏、右束支阻滞图形并左后分支阻滞(left posterior hemiblock,LPH).8例左后分支起源患者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PVCs表现为心电轴左偏、右束支阻滞图形及左前分支阻滞(left anterior hemiblock,LAH).在成功消融靶点(早或提前激动点)附近均记录到浦肯野氏分支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位于左室前外侧间隔、左室中间隔高位或左室后间隔中部,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33.0±10.1)ms;11例患者采用冷盐水灌注消融或普通Carto消融导管消融,3例常规7F双弯消融导管消融,放电即刻成功消融,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1±5个月,5例患者PVCs完全消失,9例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PVCs小于1000次.结论 起源于左室传导前、后分支起源的PVCs各有其临床特征,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早或提前激动点并伴有PP处成功消融.
-
经QRS波形态判断左后分支型室速并成功消融
目的 探讨肢体导联QRS波形态改变对左后分支型室速成功射频消融的判断价值.方法 对6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左后分支型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分析射频消融前后窦性节律时肢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并对其随访.结果 成功射频消融患者术后下壁导联出现Q波或9波较前加深,同时伴或不伴有Ⅰ和aⅥ导联Q波消失或S波较前加深.结论 左后分支型室速成功射频消融可引起肢导联QRS波形态改变,尤其是下壁导联.联合的下壁导联和/或(Ⅰ和aⅥ)导联形态改变可作为左后分支型室速射频消融的有效终点.
-
射频消融左后分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目的 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 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 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稳定(71.9%),9例诱发条件不稳定(15.8%),7例不能被诱发(12.3%),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术后全部患者体表心电图I导联出现R波降低,S波加深,呈rS形态或RS形态,Ⅱ、Ⅲ、aVF导联出现小q波,或在原有q波基础上加深,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qR形态,额面电轴度数显著增加(54.06°±38.24°vs 90.55°±7.88°,P<0.001).27例出现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改变(47.4%),30例为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52.6%).1例1年后室速再发,左后分支阻滞消失,重复消融直至再次出现左后分支阻滞,术后室速未有再发.结论 射频消融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可作为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终点,尤其适用于不易被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的患者.
-
论左束支中隔支单纯性下传的可能
为了明确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殊一型——左束支中隔支单纯性传导型的存在,并为其设立新的诊断标准,而不再列入“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范畴,根据在心电图中所观察到的特征性变化,从心脏解剖、心电生理和心电图形态特征上依次探讨左束支单纯性中隔支传导的可能性,解释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合理性.尝试以胸导联主波全部向下,QRS波时限>120 ms作为诊断左束支中隔支单纯性传导的主要诊断依据.
-
15例射频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窦性心律下标测P电位为消融靶点的射频消融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62岁,LVT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以窦性心律下标测到P电位与局部V波两者之间无明显等电位线,结合X影像消融电极位于左心室后间隔前、中1/3周围进行消融.结果 15例均在X线影像指导下于左心室后间隔左后分支分布的范围内找到P电位与局部V波之间无明显等电位线处消融成功.成功消融后体表心电图均出现左后分支阻滞图形.结论 在窦性心律下标测P电位为消融靶点,以消融后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阻滞图形作为消融终点,治疗左后分支起源的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是可行的,具有非常高的成功率.
-
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2种消融方法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对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时,同时标测到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和早收缩期前P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作为靶点的消融方法,是否优于以早PP为消融靶点的方法.方法 对18例左后分支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根据消融靶点不同分为2组:DP组(同时标测到DP和PP)和PP组(仅标测到早PP).以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比较2种方法的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不能诱发室速,未行射频消融.17例诱发出临床室速,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形,电轴左偏,其中DP组7例,PP组10例.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DP和PP距体表QRS波的间期分别为(60.17±8.16) ms 和 (30.64±7.19)ms.2组患者的年龄、室速的周长、手术时间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P组相比,DP组X线曝光时间较长[(18.33±1.51)min vs (15.37±2.77)min, P=0.03],消融次数较少[(4.55±2.07 )次vs (7.50±1.64)次,P=0.04].2组患者消融术后均无左后分支阻滞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4.29±10.05)个月,DP组和PP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室速复发.结论 2种消融方法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左后分支室速,与标测到早PP电位为消融靶点的方法相比,同时标测到DP和PP作为靶点的消融方法消融次数较少,但X线曝光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