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生物酵素对抗生素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莉波;李宁;张海涛;周京安;陈涛;刘秀红

    目的 观察应用微生物酵素对大鼠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相关性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模型,分别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组与微生物酵素喂养组模型的下腔静脉血行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测定、细菌培养以及肝脏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行组织细菌培养、回肠内容物菌群培养、回肠末端行病理检查并评分,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单用抗生素组相比,微生物酵素喂养组大鼠于第7天时血浆中DAO和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 0.05),肠内容物中大肠埃希菌(7 d,P< 0.01)和肠球菌(7 d,P< 0.05)显著减少,乳酸杆菌(5 d,P< 0.05;7 d,P< 0.01)和双歧杆菌(5 d、7 d,P< 0.01)显著增多,7 d时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 0.05),下腔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著差异,7 d时回肠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 0.01).结论 应用抗生素(克林霉素磷酸酯)可以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损害,导致肠道黏膜上皮通透性升高,菌群易位以及肠外器官的损伤.加用微生物酵素可加强肠黏膜屏障,降低肠道的通透性,减少菌群易位,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 微生物酵素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作用

    作者:李宁;郎韧;郝建宇;李文雄;王小文

    目的评价口服微生物酵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采用口服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对比临床症候及大便、尿、痰、胆汁的细菌学检查,观察有益微生物菌群制剂的应用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应用微生物酵素组消化道功能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粘膜系统一般真菌检查及细菌学培养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移植术后经消化道服用微生物酵素,可有效增强粘膜系统的免疫学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及真菌性感染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 微生物酵素预防治疗肠道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伟立;侯垒;李宁;高居忠

    目的 探讨微生物酵素对他克莫司(FK506)作用下肠道细菌易位情况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4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免疫抑制组和预防治疗组;比较3组间肝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肠黏膜病理分析.结果 免疫抑制组第5、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8.57%、4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P<0.05);各时间点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防治疗组第7天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14%,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的0(P<0.05);第3、5、7天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低于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FK506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肠道机械屏障功能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应用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FK506引起的肠黏膜上皮损害,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

  • 微生物酵素对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维;李晖;刘雪梅;李宁;孟庆华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微生物酵素对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正常组5只,微生物酵素组20只,实验对照组20只.通过CCl4法建立慢性肝衰竭模型.微生物酵素组大鼠给予微生物酵素灌胃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时间、肝功能、D-乳酸、DAO、IEL及PP淋巴细胞T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及凋亡情况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微生物酵素组血中D-乳酸水平为(0.74±0.05)μg/ml,DAO为(1.86±0.06)μ/ml,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的(0.85±0.10)μ/ml及(1.96±0.07)μ/ml,IEL及PP集合淋巴结内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56.92±11.76)%和(58.98±14.92)%,高于实验对照组(P=0.06,0.016).结论 微生物酵素有利于改善慢性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 微生物酵素功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昕悦;李萌;李荣耀;尹玮

    酵素是指醋酸菌、酵母菌等多菌种复合发酵果品、蔬菜或中药而形成的包含多种生物酶、多酚类、益生菌、益生元、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等功效成分的微生态整体.文章综述了微生物酵素的保健功能、美容功能以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提出了现存的几点问题, 对今后酵素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能对微生物酵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 微生物酵素对免疫抑制时肠道通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铁军;李宁;高居忠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下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微生物酵素对这种变化的影响,从而为防治器官移植后肠源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0 d组)、免疫抑制组及微生物酵素治疗组,后两组又分3、5、7 d 3个时相点组,检测血D-乳酸(D-lactic)、二胺氧化酶(DA0)、肠道菌群微生态及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予甲泼尼龙后各时间点血浆内D-乳酸均显着升高,3 d及5 d组升高比7 d组更加明显(P<0.01,P<0.05),免疫抑制组血浆DAO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1,P<0.05),肠道菌群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在各时相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与免疫抑制组比较微生物酵素组7 d时血浆D-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5、7 d时肠道双歧杆菌、酵母菌较同时相点免疫抑制组明显升高(P<0.05,P<0.01),3、5 d时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P<0.05),7 d时两组间的凋亡指数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甲泼尼龙可以造成肠屏障功能的损害,导致肠屏障的通透性升高;微生物酵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甲泼尼龙的破坏作用,起到改善肠屏障,降低肠屏障通透性的保护性作用.

  • 微生物酵素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作用

    作者:刘秀红;李宁;赵晓飞;夏仁品;娄金丽;戴洁;周以健;李勇

    目的 观察微生物酵素能否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方法 采用大鼠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模型[1],通过与对照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组比较,在pH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20小时和168小时,留取相应肝组织,检测反映肝再生的指标肝再生率(Hepatic Regeneration Rate,HRR)、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结果 在pH后12小时和24小时、微生物酵素组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一样与对照组相比,肝再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后12、24、72、120小时,微生物酵素组的P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5和P<0.05).在pH后72小时和168小时PCNA出现高峰,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生物酵素同促肝细胞生长素一样具有早期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 微生物酵素和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肝切除后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秀红;赵晓飞;李宁;夏仁品;孙桂珍;陈铭;佟瑄

    目的 观察微生物酵素对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模型[1],通过与对照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组比较,在PH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20小时和168小时,留取血清,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stransferase,AL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结果 在PH 12小时~120小时,促肝细胞生长素组AS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酵素组在48小时和72小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促肝细胞生长素组在12小时、24小时、72小时和120小时A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酵素组在12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A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H后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促肝细胞生长素组TB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H后24小时、120小时,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相比TB是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促肝细胞生长素在72小时和120小时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酵素组在168小时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PH后的某些时间点上,微生物酵素同促肝细胞生长素一样具有降低AST、ALT、TB和提高ALB合成,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 微生物酵素对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

    服用微生物酵素(MF)活体肝移植术后患者肝脏再生速度比不服用的快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由于肠黏膜损伤而引发肠源性内毒血症,而MF能防止肝移植早期感染[1],其作用是否能促进肝再生值得研究.

  • 微生物酵素治疗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易秋艳

    目的:观察口服微生物酵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微生物酵素组32例,常规西药组28例.2组均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微生物酵素组加用口服微生物酵素每次5g,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疗程均为4周,4周后2组对比疗效与血脂的变化.结果:微生物酵素组总有效率97%,与常规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微生物酵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通过调脂及清除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起治疗作用,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