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亚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培;李俞辰;戴家兴;徐善才;郑秉杰;季志勇;王春雷;张广;亓敬涛;史怀璋

    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预后差主要与早期脑损害(early brain injury,EBI)和随后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密切相关[1]。新研究显示,尽管内皮血管收缩肽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改善实验动物及患者的CVS程度,但不能改善预后[2];此外,70%的aSAH患者影像学可见CVS改变,但仅1/3的患者出现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症状[3]。基于以上两点,该观点已受到质疑,目前倾向于aSAH后DIND受到多种因素影响。EBI的机制包括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自噬等[4],而上述过程终均作用于亚细胞器。研究已证实,aSAH后神经元中的部分亚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自噬溶酶体系统等均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aSAH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针对亚细胞器的治疗可能是aSAH治疗的新方向。笔者就aSAH后细胞内亚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综述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