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合)板治疗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影响

    作者:李莹;车晓霞;祁森荣;孙君;魏思龙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特点,探讨(牙合)板治疗对此类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的改变及对错(牙合)畸形诊断的影响.方法 选择(牙合)板治疗的2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的差异,(牙合)板治疗结束时重新评估错(牙合)畸形诊断,比较(牙合)板治疗前后功能位置差异和左右双侧对称性的改变.结果 7例患者(牙合)板治疗前同时满足在X轴、Y轴差异小于2ram、在Z轴差异小于0.5mm.(牙合)板治疗前后骨性Ⅱ类患者CR与ICP位的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变化的对称性改变在垂直方向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合)板治疗后有2例患者骨性诊断改变,6例患者安氏诊断改变.结论 (牙合)板治疗可以使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位关系趋于协调,为固定正畸治疗提供指导.

  • 板治疗对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髁突功能位置和诊断的影响

    作者:祁森荣;李莹;孙君;车晓霞

    目的:研究板治疗对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和诊断的影响。方法板治疗34例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 measures of condyle displacement, MCD)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CR)位与正中( centric occlusion, CO)位的差异,板治疗结束时重新评估错畸形诊断,比较板治疗前后功能位置差异和左右双侧对称性的改变。使用配对检验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板治疗后患者CR与CO位的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变化的对称性比治疗前有改善。板治疗后,患者中有2人(7.1%)骨性诊断改变,有6人(21.4%)的安氏诊断改变。结论板治疗可以使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髁突CO-CR位置差异趋于协调,对称性得到改善。必要的板治疗可以改善错畸形患者诊断的正确率。

  • 鼓气咬合法确定无牙颌正中关系位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玉森

    无牙颌病人正中关系位的正确确定是全口义齿修复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确定无牙颌正中关系的方法很多,如:下颌运动轨迹扫描仪(M K G)[1],哥德式弓法[2]等.这些方法虽准确,但只适用于科研和特殊病人,而传统的卷舌法、吞咽法、后牙自然咬合法[3]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理解、配合,对一些配合欠佳的病人,临床医师在确定正中关系时遇到一定的难度,本文采用鼓气法确定31例病人的正中关系,取得满意效果,并对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 分段取蜡记录确定全口义齿正中关系位

    作者:肖平

    确定准确的正中关系位是制作全口义齿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在临床修复工作中确定正中关系位对初学者是比较困难的。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采用分段取蜡记录法确定全口义齿正中关系位,方法简单,易于掌握。现介绍如下:一资料与结果从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采用此法共制作全口义齿60副,患者年龄从44-85岁,修复成功率100%。

  • 错 患者下颌位置的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何红;傅民魁

    目的 了解大牙尖交错位MI与经校正得到的正中关系位CR头影测量结果差异,揭示下颌处于CR时的颅面骨骼特征。方法 用Williams CR头颅侧位片校正方法对19例错 患者MI头颅侧位片进行校正分析。结果 校正后面角、上下中切牙角显著减小,并节角、Y轴角、上下中切牙凸距显著增大,表明下颌后移;当髁突垂直向位移较大时,下颌向后移动趋势明显;面角、颌突角、ANB角、Y轴角、面轴角和上唇突度与髁突垂直向位移呈显著相关。结论校正后的CR头影测量可揭示与常规拍摄的MI位片显著不同的上、下颌骨关系,有助于错 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

  • 咬肌锻炼治疗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

    作者:赵作勤;宋成;张中华;李德峰;任伟

    自1994年至1998年,作者对30例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TMJHD)患者行咬肌锻炼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8.5岁。其中无牙颌患者11例,深覆牙合9例,单侧偏嚼习惯者4例,开口过大且无明显牙合因素者5例,1例原因未确定。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发生。就诊时病期均在1个月以上,长达5年。发病频率一般每日1~3次,多可达7次。 2.咬肌锻炼方法:首先必须排除TMJ炎症存在,就位活动义齿,舌尖舔上腭,下颌处于息止颌位;再将双手置于双侧面部,使拇指位于咬肌区,余4指指腹放在颞部,勿加压按摩,目的是感知锻炼时双侧肌肉收缩情况,以保证双侧咬合力均衡。然后尽可能使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上下颌牙齿保持相对静止,空咬牙30~60次,每秒钟1次,觉疲劳酸痛后停止。注意双侧咬合力要均衡、适中,锻炼完毕可辅以TMJ及周围肌肉按摩数下,以减轻酸痛感,亦或小开口运动数下以松驰咬合肌群。平时的开口度应限制在2cm以内。每日锻炼3次,主要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及晚上临睡前进行。每疗程为3个月。

  • 无颞下颌关节症状成人大牙尖交错位与正中颌位间 髁突位移的测量

    作者:邵玉婷;韩旭;谢志伟;郭泾

    目的 研究无颞下颌关节症状青年人大牙间交错位及正中关系位下的髁突位移方向及大小.方法 取得受试者的口腔工作模型、拍摄全口曲面断层及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筛选及jarabak头影测量分析.取得病人大牙尖交错位(MICP)咬合记录.取得病人正中关系位(CRP)咬合记录,使用AD2解剖式牙合架记录上下颌位置.将工作模型自牙合架转移至MCD,分别于左右及横向3个面打点记录MICP和CRP时髁突的位置,测量两种位置下的打点差异.统计受试者髁突位移数据并结合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MICP-CRP髁突位移量在矢向、垂直向及横向均呈正态分布,P>0.05.②以Roth生理范围为标准,有34.5%的受试者其MICP-CRP位移量在此范围内;未超过该范围(T0组)与超过该范围(T1组),两组头影测量指标之间未见差异(P>0.05).③MICP-CRP双侧髁突位移在三维方向不一致的比例约为31.1%;MICP-CRP方向一致者(TC)与不一致者(TD)头影测量指标之间未见差异(P>0.05).④MICP-CRP双侧髁突位移量与头影测量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中(Pearson分析),L角、Go角与左侧髁突矢向位移量存在正相关关系(r=0.385,r=0.467);后前面高比与左右两侧垂直向位移量同时存在负相关关系(r=-0.442,r=-0.380).结论 由于无TMD症状人群口颌系统功能评价标准不能完全确定,因此研究对象存在假阴性的可能.研究结论与以往相关研究的不同提示我们口颌系统生理代偿机制个体巨大的差异性.

  • 一种用于正中关系不调安氏Ⅲ类患者的头影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欣;张栋梁;李梦华

    目的:评价一种应用于正中关系不调的安氏Ⅲ类患者的修正头影测量方法及其对正畸诊断和评估治疗有效性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筛选23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中关系与正中(牙合)位不调的病例, 进行修正头影测量, 根据该诊断依据确定矫治方案,利用PAR指数评价矫治效果.结果:矫治完成时间12~19个月,平均15.68 个月.全部病例均达到尖牙和磨牙的Ⅰ类关系、牙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本文介绍的修正头影测量方法,能够去除正中关系不调对安氏Ⅲ类诊断的影响,帮助正畸医生清晰了解反(牙合)的骨性牙性形成机制,有助于临床矫治.

  • RW-splint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诊断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吴斯媛;涂少勤;王增全;艾毅龙

    目的 探讨在正畸前戴用RW-splint是否可引导或确定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以期为后期诊断设计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20例,在固定矫治前进行RW-splint治疗,测量前牙覆盖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的前牙覆盖量为(6.792±0.795)mm,治疗后半年的前牙覆盖量为(7.720±0.930)mm,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前牙覆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9,P<0.01),治疗后半年与治疗前前牙覆盖量变化值为(0.928±0.657)mm.结论 正畸前戴用RW-splint可引导或确定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为后期诊断设计提供帮助.

  • 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CO-CR位髁突位置分析

    作者:刘俊峰;刘从华;李祯

    目的:分析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在CO-CR位的髁突位置变化.方法:利用髁突移位测量仪(MCD)记录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验患者CO-CR位的髁突位置.结果:15例患者髁突CO-CR位矢状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0.99 mm;右侧1.22 mm,左右髁突矢状向偏移量均有统计学意义;矢状向上70.0%(21/30)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后方,其中左侧比率为66.7%(10/15).垂直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1.09 mm,右侧1.37 mm,左右髁突垂直向偏移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63.3%(19/30)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上方,其中左侧比率为60.0%(9/15).髁突垂直向偏移量均值(1.23 mm)>髁突矢状向偏移量均值(1.10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横向偏移量均值为0.54 mm,髁突在横向偏移量有统计学意义;53.3%(8/15)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右方.结论: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存在着CO-CR位髁突位置不一致,正畸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髁突位置以便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 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位置与牙弓宽度不调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睿;邓锋;陈军;郑雷蕾;董艳玲;余勇

    目的:研究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与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髁突三维偏移的特点,分析牙弓宽度对髁突偏移的影响,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正畸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33例与个别正常(牙合)者33例,测量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牙弓宽度,使用胎架与髁突位置测量仪(mea-sure condyle displacement,MCD)记录受试者CR位和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的差异及咬合变化情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e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试验组CR-MI不调的阳性率大于对照组(x2=38.018,P=0.000).②试验组反(牙合)侧髁突CR-MI垂直向偏移量大于非反(牙合)侧(t=2.719,P=0.010),两侧髁突CR-MI矢状向偏移量无统计学差异(t=-0.134,P=0.894).③单侧后牙反(牙合)组上牙弓宽度小于对照组(t=-4.008,P=0.000),2组间下牙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t=1.653,P=0.103);试验组上下牙弓宽度差异与髁突CR-MI所有方向偏移量均无明显相关性.④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合)干扰发生率为90.91%与66.67%,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02,P=0.033).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中,上颌牙弓宽度不足对髁突CR-MI偏移有影响,其中对垂直向偏移量的影响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前应对髁突移位情况进行评估,以期在真实的下颌位置与咬合情况下做出合适的诊断.

  • 下颌功能性正中偏移与上颌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系

    作者:赖依玲;汪永跃;宫苹

    目的 观察中线偏移与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32例无缺牙、无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第一磨牙位于牙弓的正确位置上且没有偏向颊侧或腭侧的患者,制取上下颌印模,上颌模型以面弓转移至第三类(牙合)胎架上,并以正中关系记录将模型固定于(牙合)架上.观察下颌从正中关系位到牙尖交错位之间的运动途径,检测是否有下颌中线偏移,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牙龈萎缩的程度.结果 有中线偏移者15例,没有中线偏移者17例.上颌第一磨牙的腭侧牙龈萎缩者18例,没有萎缩者14例.以相关系数的公式统计计算得到2项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828,显示2项变量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下颌功能性正中偏移与上颌第一磨牙牙龈萎缩有高度相关性.

  • 020.假性Ⅲ类错的诊断标准

    作者:

    [英]/Rabie ABM…∥Am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0,117(1).-1~9本文研究了假性Ⅲ类错的牙颌面特征,从而总结出假性Ⅲ类错的诊断标准.材料和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A组为假性Ⅲ类错组,B组为I类错组.A组36例(女15例,男21例),平均年龄为10.6±2.0岁,选择标准:①习惯位时至少2个切牙为反 ;②下颌可后退;③通过牙齿的移动即可纠正反而未用矫形力;④青春高峰期后无复发.B组31例(女17例,男14例),平均年龄为11.2±1.4岁,选择标准:①牙、颌骨关系均为I类,覆、覆盖正常;②轻或中度拥挤;③直面型.两组均为中国南方儿童,对研究对象从家族史,磨牙、尖牙关系,颅颌面的头影测量分析三方面来评价,并进行A,B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①家族史:A组中72%无家族史.②磨牙关系:A组中75%在习惯位时为I类关系,正中关系位时为Ⅱ类关系;B组在正中关系位时均为工类关系.③尖牙关系:A组81%在大牙尖交错位时为I类关系,正中关系位时为Ⅱ类关系;B组在习惯位时均为I类关系.④头影测量分析:a.骨骼方面:Co-A,SNPg,SNB角,ANB角,面轴角等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与B组相比,A组的面中1/3矢状向长度短,B点靠前,下颌位置前移,下颌有水平生长趋势,但两组SNA、SNB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下颌骨体长度两组也无明显差别.b.牙体方面:上、下切牙倾斜度A、B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与正常标准相比,A组的上切牙更直立,并且A组上切牙舌侧倾斜率比B组高.c.软组织:A组上唇更靠后,鼻唇角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假性Ⅲ类错的诊断特征如下:①大部分无遗传史,主要由局部环境因素造成.②尖、磨牙关系在习惯位时为I类关系,在正中关系位时为Ⅱ类关系或终末平面平齐.③面中份长度减小.④下颌位置前移,但下颌体长度正常.⑤上切牙舌倾,下切牙正常.[李江宁摘张孟平校]

  • 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正畸人群正中关系位与大牙尖交错位不调的研究

    作者:邓潇;万哲;何姝姝;Peter Wamalwa;陈嵩;张智轶

    目的 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牙合)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牙合)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牙合)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 1)安氏Ⅱ类错(牙合)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牙合)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与个别正常(牙合)组的(牙合)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 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 安氏Ⅱ类错(牙合)正中关系位-大牙尖交错位位移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云霁;陈嵩;石安田;吴艳;邓潇

    目的 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初诊人群正中关系位-大牙尖交错位(CR-MI)的位移程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07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TMD症状、体征及相关情况的专科检查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用Helkimo指数[临床功能紊乱指数(Di)、既往功能紊乱指数(Ai)]进行分析.受检者正中关系位(CR)与大牙尖交错位(MI)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ondyle Position Indication,CPI)记录及测量.结果 所有受检者Di与5个方向、Ai与4个方向(除横向偏斜)上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且Di、Ai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量随着Di、Ai等级的增加而增加;除横向偏斜外,TMD症状和体征均与其它4个方向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有TM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其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CR-MI的位移程度是TMD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与TMD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无牙颌正中关系位的哥特式弓描记与转移

    作者:吴国锋

    目前一般认为确定无牙颌水平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哥特式弓描记法是唯一在确定关系时可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程度的方法.它利用固定于上下颌弓上的装置记录下颌运动时的信息,描记出雨伞状的划痕,雨伞顶点即被认为是正中关系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哥特式弓描记法记录与转移正中关系位的临床规范操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安装描记盘、固定描记针、口内描记、记录正中关系位和转移至(牙)架等操作,每一步操作都通过相应的临床图片进行详细说明.

  • 吞咽咬合法记录无牙颌患者正中关系位在制作全口义齿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曹誉元

    颌位关系记录是全口义齿制作的关键。颌位关系记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口义齿制作的成败。一名有经验的医师不仅可帮助患者恢复大部分的咀嚼功能,而且可恢复患者的面容,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采用吞咽咬合法取颌位关系记录的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