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平台转移技术不翻瓣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伍立乾;李树春;刘学恒;马练;罗丹

    目的 评价应用平台转移技术不翻瓣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技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口腔种植科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的46例患者(男24例,女22例),年龄18 ~52岁,采用平台转移设计种植体,微创拔除患牙后,行不翻瓣即刻种植,于手术当天完成临时冠修复.术后临床随访观察.结果 46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整合,牙龈缘及牙龈乳头外形理想,唇侧牙龈色泽正常,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严格掌控适应证且在手术中精确操作,在前牙美学区应用平台转移技术不翻瓣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是一项临床修复效果理想、具有可预期性的种植修复技术,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 种植体设计对边缘骨组织保留的影响

    作者:毛秋华

    种植体周围骨水平是决定种植体成功骨结合的关键,保留边缘骨高度对种植体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合理的种植体形态结构设计可以达到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保留种植体边缘骨组织的作用,这对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有极大的影响.

  • WEGO种植系统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永喆;徐昊;王艳辉;许家森;张伟伟;赵保东

    背景:随着种植义齿愈来愈多的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全球约近千种品牌不同表面处理及平台设计的种植体问世,然而国内已应用于临床的种植系统极少。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和评价WEGO种植系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募集志愿者并经过严格的病例筛选,排除全身及局部禁忌症(血常规、血凝长规、肝肾糖查体等),根据个体条件不同,分别采用埋入式、非埋入式方案,选择60例牙列缺损患者植入喷砂和酸蚀(SLA)表面处理的WEGO种植体60枚,2-4个月行种植修复,三个月血液指标检查,通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分析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和结论:60例患者植入前后血液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种植系统临床安全性可靠。依照Albrektsson等的口腔种植评价标准60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留存率100%,成功率100%,宿主无不良反应。种植术后即刻、修复后即刻、植入后1年种植体近中边缘骨高度分别为(0.33±0.45)、(0.14±0.43)、(0.16±0.37) mm;远中边缘骨高度分别为(0.17±0.43)、(0.04±0.49)、(0.11±0.40) mm,种植体植人后第1年颈部骨吸收量近中为(0.16±0.37) mm,远中为(0.04±0.35) mm。结果表明喷砂和酸蚀(SLA)表面处理的WEGO种植系统临床应用安全,修复效果有效。

  • 临床平台转移设计用于下颌后牙种植修复的五年效果观察

    作者:叶起清;潘在兴;陈小华;陈枫

    目的:通过下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五年随访观察,评价临床平台转移设计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下颌后牙区种植一期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较常规小一号的愈合基台和修复基台,临床平台转移与重建种植体周围龈袖口,6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愈合基台和修复基台,转移与重建种植体周围龈袖口28例.术后当天和功能负重后1、3、5年后分别拍摄X线根尖片,测量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丧失量并评价软组织情况.结果:实验组边缘骨丧失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软组织的稳定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平台转移设计可以明显地减少种植体周围颈部边缘骨的吸收和保持周围软组织稳定,对种植修复的长期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临床平台转移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潘在兴;陈小华;叶起清;陈枫;张虹

    目的:评价临床平台转移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上颌后牙种植患者随机分实验与对照组,共植入141枚种植体,植体肩部与牙槽嵴平齐.实验组30例选用小于植体直径的愈合基台(0.7mm)与种植体相连,重建种植区的结合上皮,上部结构(基台)精细研磨,重建无缝隙冠龈连接,精度责金属烤瓷修复.对照组选用与植体直径相同的愈合基台与种植体相连,常规修复.分别于种植修复后3、6、12月测量上颌后牙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和评价软组织情况.结果:实验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软组织情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平台转移技术可保持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其远期效果可期.

  • 两种不同系统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孔炎;李建成;陈艳

    目的:比较Xive和Ankylos两种不同种植系统应用于修复单颗牙缺失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别。方法:临床选择60例单牙缺失患者分别采用直径4.5mm的Xive和Ankylos种植体各30例行潜入式种植手术。在冠修复当天及修复后第3、6、12个月后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计算牙槽骨丧失量,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冠修复后两组植体以及修复体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且初期稳定性良好,4.5mm的Xive种植体组在冠修复当天及修复后第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42±0.28)mm、(0.81±0.34)mm、(1.24±0.38)mm、(1.69±0.42)mm,4.5mm的Ankylos种植体组在冠修复当天及修复后第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32±0.23)mm、(0.36±0.27)mm、(0.42±0.3)mm、(0.52±0.31)mm。两组骨吸收量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数排列4.5mm的Xive种植体组(1.06mm)大于4.5mm的Ankylos种植体组(0.42mm)。结论:与平齐式对接设计的Xive种植组相比,功能负载1年内,平台转换设计的Ankylos种植体组可较好地保留种植体颈部边缘牙槽骨的高度。

  • 平台转移在外连接种植体和内连接种植体上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

    作者:Tsung-Chieh Yang;Yoshinobu Maeda;蒋瑞芳

    目的:研究平台转移在外连接种植体和内连接种植体上产生的生物力学效果,即负荷状态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材料和方法:将特制的外连接(EX)种植体替代体和内连接(IN)种植体替代体(5.0mm×12mm)植入模拟缺牙区牙槽嵴的树脂块中.分别用直径为5.0mm、4.2mm和3.7mm的基台连接替代体.将大小为100N、与种植体长轴成30°的侧向力负荷于种植体上,重复10次.将微应力测量仪固定于种植体平台以下1 mm(颈部)和8mm(根尖区)的表面以检测种植体周围的应力.用单因素分析和Steel-Dwass检验分析数据,P<0.05,可认为数据具有显著差异.结果:用直径5.0mm的常规基台连接EX和IN种植体替代体时,种植体颈部的应力高(EX,-682.8με;IN,-582.1 με);其次是直径4.2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84.1με;IN,-229.1με)和直径3.7mm的平台转移基台(EX,-150.5με;IN,-129.7με),数据对于EX种植体有统计学差异.在根尖区,随着基台直径的减小,应力稍有增加,但是对于IN种植体,直径4.2mm和3.7mm的基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尽管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说明平台转移能减少内连接和外连接种植体颈部区域的应力,并且EX种植体的应力降低幅度比IN种植体更大.

  • 单颗牙拔牙后即刻负重病例中使用一次安装基台和临时基台的比较: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1年随访

    作者:Tommaso Grandi;Paolo Guazzi;Rawad Samarani;Hassan Maghaireh;Giovanni Grandi;董凯

    目的:比较在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单颗种植体病例中,分别使用终成品基台与先使用临时基台随后更换个性化基台这两种方式的差异.材料和方法:在两家私人诊所,将上颌或下颌,从左侧第二前磨牙到右侧第二前磨牙区域内,需要行单颗牙拔牙后即刻种植的28位患者,在拔牙前随机分为临时基台(PA)组和终基台(DA)组.有3位患者因为拔牙后颊侧骨壁穿孔被排除.在PA组和DA组中,分别使用平台转移的临时钛基台和平台转移的终钛基台行种植体即刻修复.两组都使用非咬合接触式临时单冠修复.4个月后行终修复.在PA组,去除临时基台后,直接在种植体水平取模.在DA组,在排龈线排龈后,使用基台水平取模.检测内容包括:种植体失败、并发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改变.患者在种植体负重后随访1年.结果:12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DA组,1 3位患者被分配到PA组.在1 2个月的随访中,没有种植体失败.在DA组中出现1例生物并发症,在PA组中出现1例机械并发症.所有并发症都被成功地处置.负重后1年,DA组种植体周围平均骨丧失量为0.11mm (SD:0.06),PA组种植体周围平均骨丧失量为0.58mm (SD:0.11).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两组间的骨水平变化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平均差异:0.48mm,95%Cl 0.40;0.55,P<0.0001).结论:本研究范围内,在拔牙后即刻修复的单颗种植体中,外科手术同期安装不需拆卸的终基台较安装需反复拆装的临时基台能多保存0.5mm的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尽管骨保存量没有什么临床影响.

  • 增强平台转移型内倾性种植体平台的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试验:18个月随访病例报告

    作者:Luigi Canullo;Jose Carlo Rosa;Vicente Souza Pinto;Carlos Eduardo Francischone;WernerG(o)tz;张晓真

    目的:此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试验旨在评价根据平台转移概念设计的新的内倾性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体边缘骨水平和软组织的改建情况,并与外六角形种植体比较.材料和方法:传统外六角形种植体(对照组)和内倾性平台种植体(试验组)的种植体几何外形相同,长度都是13mm,按标准方法植入40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修复负重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由2名独立检测者测量放射影像学骨水平.在基台连接时及18个月后测量颊侧软组织高度.结果:负重18个月后,40例受试患者的所有80颗种植体均有临床骨结合.放射影像学评价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平均骨丧失分别为0.5mm±0.1mm(范围0.3~0.7mm)及1.6mm±0.3mm(范围1.1~2.2mm).与试验组种植体减少约0.6mm的软组织高度比较,对照组平均显著减少2.4mm.结论:18个月后,采用传统外六角型种植修复治疗方案者比平台转移型种植修复者骨丧失显著.另外,与平台转移种植体比较,外六角形种植体颊侧软组织高度明显减少.

  • 平台转移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作者:陈漫娟

    种植体边缘骨水平是评价种植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在种植体植入后即开始发生.平台转移通过重建生物学宽度,减小微间隙及改善种植体应力分布从而减少边缘骨吸收.

30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