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回顾性分析1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军事飞行人员二级预防用药及相关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军事飞行人员在支架植入术后的二级预防用药现状,特许飞行的鉴定及评估程序.方法 回顾性分析支架植入术后的16例军事飞行人员术后二级预防用药,出院后用药依从性以及随访和复查的结果,包括病史、一般情况和相关检查(平板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扫描、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军事飞行人员特许飞行的程序和标准.结果 16例飞行人员,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6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例.其中9例经6~20个月地面随访,综合评估鉴定为飞行合格,7例结论为飞行暂不合格.9例飞行合格飞行人员中,心脏超声射血分数均正常,无室壁运动异常;2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其中1例复查冠状动脉CT无异常,1例冠状动脉CT示病变较前略发展.7例平板阴性的飞行人员中,其中3例复查冠状动脉CT,2例病变较前狭窄程度略发展.9例均复查造影,支架通畅,无异常.7例飞行人员,1例出现术后再狭窄,2例非侵入性检查提示存在心肌缺血,3例支架术后仍有其余部位冠状动脉病变,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病变进展,再次植入支架.16例飞行人员在支架植入后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良好,无不适.结论 低性能飞机的飞行人员在支架植入后经平板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扫描、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后,综合评定无客观心肌缺血证据的,综合评估支架术后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可以特许飞行.非侵入性检查对冠状动脉血管评估存在较大误差,建议飞行人员在首次特许飞行时,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溶栓治疗 的药物分类成本与效果比较
目的 通过针对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所采取的不同药物治疗措施的成本-效果数据调查,分析药物成本与效果的关系以及可能呈现的规律性,尝试提供药品评价及改进治疗方案的新思路.方法 通过采集样本信息并进行分类(组)整理,分析评价不同类别药物在不排除其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体现的成本—效果关系.结果 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脑梗死患者在成本相近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有差异;二级预防以及在其基础上采取的不同辅助药物治疗措施均显示出治疗学意义,对于指导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药物治疗有帮助.结论 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等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效果肯定;随着药物成本增加,治疗会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继续增加成本,治疗效果提高有限;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不同类别药物成本-效果存在差异.
-
上海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精准预防服药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上海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及服药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社区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情况,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形式对入选患者12个月内服药及停药情况实施调查.结果 (1)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主要影响因素为受教育程度、是否医保报销和卒中亚型.患者出院后服用阿司匹林各时间点依从性比较,P<0.05.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时服用阿司匹林依从性明显低于出院1个月时,P<0.05.(2)患者出院后12个月时服用四种二级预防药物的持续性比较,P<0.05;服用阿司匹林的服药持续性明显高于双联及氯吡格雷,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药物服用依从性较差,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医院需加强对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服用的健康教育及正确指引.
-
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登记随访系统卒中再发风险评估
目的:通过对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登记、连续随访,评估卒中人群二级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及ABCD2‐1评分与卒中再发的相关性。方法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登记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用药情况、AB‐CD2‐1评分,分别于发病后3、6、12月进行随访。结果脑卒中的易发年龄为45~6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现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比例高于女性相关(P<0.01)。随访中调查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P<0.05),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对患者进行ABCD2‐1评分,显示ABCD2‐1评分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ABCD2‐1评分可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发风险,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立完善的评估、长期连续性随访系统,提高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