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键词:
-
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全子宫切除95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的指征,重点探讨宫颈锥切后腹腔镜子宫切除(LH)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07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的95例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时间、出血量、残余宫颈病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95例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中,80例为LH,15例为开腹子宫切除(AH).患者年龄43.2±5.9岁,术前诊断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及以下18例(18.9%)、CINⅢ累腺35例(36.8%)、宫颈原位癌(CIS)23例(24.2%)、宫颈浸润性鳞癌I A1期19例(20.0%);(2)15例AH和25例LH是在宫颈锥切6周后施术,55例LH是在宫颈锥切后72h内.LH组和AH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0.8±17.1min和88.0±19.8min(P<0.01),术中出血分别为54.3±24.4 ml和103.3±48.1ml(P<0.01).LH组和AH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4.5±1.1天和5.8±1.4天(P<0.01);(3)子宫切除标本的阴道断端边缘均未见病变,但残余宫颈中48例(50.5%)存在持续性病变(39例为CINⅡ及以下病变,4例为CINⅢ,3例为CIS,2例为浸润癌);(4)全组无1例需术中/术后输血,无膀胱、输尿管和肠道损伤发生.LH组患者无1例中转开腹,但4例放置专用举宫器困难,其中1例发生子宫穿孔但未引起并发症;(5)宫颈锥切后72h内行LH的55例中,7例(12.7%)术后出现发热(超过38.5℃),宫颈锥切6周后行LH或AH的40例中,仅1例(2.5%)术后发热.LH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阴道残端出血.结论:全子宫切除是某些诊断性宫颈锥切患者锥切后再处理措施之一.对于宫颈锥切后全子宫切除,LH具有优势和特点,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正确放置LH专用举宫器大限度地上举子宫、锐性分离子宫膀胱腹膜返折是减少锥切后LH并发症的关键.
-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宫颈组织中TNF-α、IL-6、HMGB1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宫颈分泌物及宫颈组织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3-2015年在该院就诊的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术后定期采集宫颈创面分泌物及周围组织.定量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表达,以术前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宫颈锥形切除术后行全子宫切除的标本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及表达.结果 宫颈组织及分泌物中TNF-α、IL-6、HMGB1的表达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逐渐升高,术后1~2周达到高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逐渐下降.在宫颈锥形切除术后1周行全子宫切除的标本病理显示,炎性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严重;其TNF-α、IL-6及HMGB1表达较术后4周明显升高.结论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1~2周时宫颈创面炎症为严重,应避免在此阶段行全子宫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