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部位的对比观察

    作者:孙晔

    目的:比较微种植支抗螺钉不同植入部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错畸形患者90例,均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钉的方法进行矫正,根据微螺钉植入部位的不同,均分为3组(n=30)。A组植入于膜龈联合处,B组植入于黏膜区域,C组植入于游离龈区域。各组中的每位患者微螺钉植入颗数均为2颗,在微螺钉植入4周后开始给予150 g加载力,对各组在给予加载力前、后微螺钉植入体的稳定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在微螺钉植入0~4周末及给予加载力后,A组有4颗微螺钉植入体出现松动脱落,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为91.67%(55/60),B组有4颗微螺钉植入体出现松动脱落,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为83.33%(50/60),C组有4颗微螺钉植入体出现松动脱落,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为71.67%(43/60),3组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错畸形患者进行矫正治疗,以不完全翻瓣植入微螺钉的方法植入于膜龈联合处,微种植支抗螺钉的成功率高,稳定性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现状研究

    作者:陈妍曲;唐敏;黄旋平

    背景:微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作为"绝对支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脱落率较高一直是其主要缺点.影响微种植体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微种植体的自身因素、微种植体周围炎、微种植体的植入方式、角度、位置和加载时机等.目的: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做一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微种植体、稳定性、正畸支抗"为中文检索词,以"miniscrews、stability、orthodontic anchorage"为英文检索词,分别在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四年发表的有关文章.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篇文章.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微种植体表面的改性能有效增强骨结合能力,促进骨再生,提高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在正畸临床治疗中,应该结合患者的骨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种植体和植入方式,适宜的植入角度以提高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损伤牙根、神经、血管和上颌窦,并注重术后愈合期的维护,适时加载.

  •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姜洪涛;刘琳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26岁,平均(23.8±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土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高.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输卵管妊娠植入部位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弢;宋静慧;崔丽燕

    目的:通过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输卵管妊娠的植入、非植入部位及正常分泌中期壶腹部输卵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输卵管妊娠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输卵管妊娠患侧输卵管标本30例,分别从植入及非植入部位取材,选择分泌中期正常壶腹部输卵管标本20例,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即SP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病理图象半定量分析检测各组标本中MIF的表达.结果:输卵管妊娠植入部位输卵管黏膜组织中MIF表达显著高于非植入部位及正常分泌中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非植入部位组与正常分泌期组MI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MIF在输卵管妊娠种植部位黏膜上皮中的表达增强,提示MIF可能在输卵管妊娠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部位对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理解影响的研究

    作者:亓贝尔;刘博;刘莎;刘海红;董瑞娟;张宁;龚树生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对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特别是声调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人工耳蜗调试软件通过开启(关闭)不同电极通道设置7种测试条件,以模拟人工耳蜗电极覆盖耳蜗基膜范围的不同状态.并对各测试条件下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声调识别能力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测试条件下元音识别平均得分56%~91%(P<0.05);辅音识别平均得分72%~85%(P<0.05);声调识别平均得分68%~81%(P>0.05).但随着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底膜范围的扩大,人工耳蜗使用者元音、辅音成绩呈现显著性改善,声调识别成绩亦有所提高.结论:增加人工耳蜗电极覆盖基膜的范围、积极利用耳蜗各个区域有利于改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进而对提高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永久起搏器植入部位压迫止血固定装置的研制

    作者:费叶萍;王黎梅

    介绍一种永久起搏器植入部位压迫止血固定装置的设计及使用方法.根据动脉压迫器原理设计的该装置包括:支撑板、压力板、调压旋钮、调压螺杆、肩带、胸带耳缝及粘扣.起搏器植入后,切口上首先覆盖1 cm左右厚的无菌纱布,然后将该压迫止血装置带硅胶软垫的压力板置于无菌纱布上,分别固定好肩带、胸带,松紧度以不影响患者呼吸运动,无胸廓紧束感为宜,患侧上肢保持功能位,旋紧调压螺杆长度的1/3~1/2,使其达到适当压力,以患者无明显切口压迫痛为宜.该压迫法避免了传统沙袋压迫时易下滑、移位,患者需要肢体制动绝对卧床24~48 h,导致肩颈疼痛,影响排便、睡眠,甚至增加术侧肩关节粘连、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且缩短了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运用品管圈降低胰岛素泵植入部位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黄婵娟;史金转;童丽灵

    胰岛素泵是一种小型可随身携带的胰岛素自动输注装置.其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方式,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1],通过个性化参数设置,除了在1 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应用外,尤其对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其能更平稳、更快速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2],降低糖尿病各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3-4],对妊娠糖尿病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对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血糖管理工具.在胰岛素泵佩戴过程中会因植入部位的红肿、硬结、渗漏、阻塞等原因导致异常高血糖的出现,严重影响医疗质量.

  • 微小种植体支抗的脱落情况分析

    作者:刘岚;郭丹;刘鑫;刘瑶;高峰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部位、不同植入时间微小种植体支抗的脱落的情况,寻找导致微小种植体 脱落的可能原因,以利于临床工作需要.方法:记录176例患者植入的349枚微小种植体植入部位、植入时间及其中脱落的29枚微小种植体 的植入部位、植入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入总成功率为91.6%.植入在腭侧的19枚,及植入在上下颌两侧第二前 磨牙近中区域的28枚微小种植体均未见脱落;微小种植体上下颌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份微小种植体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植入手术操作是影响微小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 微小种植体的植入方法及一般植入部位

    作者:刘鑫

    通过对微小种植体植入时的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中应注意问题、术后处理及医嘱的论述,介绍微小种植体植入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对植入部位的确定原则,及8 个微小种植体常见植入部位的介绍,为正畸医生在临床正确使用微小种植体提供一定的参考.

  • 心脏心室永久起搏电极的植入部位选择

    作者:纪晨晖

    自从瑞典一家医院在1958年10月完成世界首例全埋藏式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之后,起搏器植入技术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发展,逐渐成为纠正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一项为重要的治疗技术手段.右室心尖部位(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因肌小梁丰富,电极固定稳固,因此一直被当做是主要心室起搏部位.但是学者在对RVA起搏进行研究中发现,RVA起搏会导致二尖瓣返流增加,并引起心室舒缩功能发生损伤.长期RVA起搏起搏下,局部心肌细胞会出现肥厚、钙化、排列紊乱及退行性变等,左心室功能受损,心肌灌注发生改变,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左心室组织学出现异常病变,终导致了心室重塑.而RVA起搏还会导致心室中电收缩及激动顺序发生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从而对心脏重构产生不良影响.随心脏起搏器的安装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通过实验对心脏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进行了验证.本文就常规RVA起搏及学者所研究的常见的生理性起搏替代部位特点及相关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