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O-IFN)复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PEG-IFN180μg肌肉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口服(0.3g,tid),并加用苦参素治疗.Ⅱ组:PEG-IFN180 μg肌肉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口服(0.3g,tid).两组疗程均为24周.定期检查肝功能,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患者在ALT复常率、症状和体征改善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Ⅱ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N复合利巴韦林和苦参素治疗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治疗慢性丙肝较好的方法之一.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过程中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过程中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观察治疗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水平及HBV DN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变化.结果 患者HBV DNA拷贝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不段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HBeAg阳性率为84.00%,第6个月为36.00%,12个月后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较治疗开始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第12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和第12个月IFN-γ、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特异性CTL水平、IFN-γ和TNF-γ呈负相关(P<0.05).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23例,占30.67%,无HBeAg血清学转换52例,占69.33%;有无转换者之间,HBV特异性CT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HBeAg水平,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功能随着治疗的延长而增强,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有关.
-
标准化治疗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标准化治疗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3月2013年12月在西双版纳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7例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27例,给予标准化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辛伐他汀组30例,在标准化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组疗程均为24周.分别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检测2组患者的肝功能(血清ALT和AST水平)和血浆HCV-RNA水平,观察生化学应答和病毒学应答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和辛伐他汀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辛伐他汀组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T和AST、血清HCV-RNA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24周的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满意,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