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板全形成形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合庆

    目的 比较颈椎板全形成形术与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2月在该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肌间隙入路保留双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全形成形术的30例为A组,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的30例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VAS术后12个月A组为(2.3±1.1)分;B组:(3.6±0.9)分.ROM 12个月A组为:(35.1±11.4)°;B组:(30.8±8.9)°.AS术后3、12个月A组分别为:10例(33.3%)、4例(13.3%);B组:14例(46.7%)、8例(26.7%).门轴侧椎板-侧块愈合率:A组95.3%,B组91.4%.两组间指标比较,A组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板全形成形术和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都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 两种颈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效果比较

    作者:贾斌;周晓庆;张传健;陈宇飞;彭页;杜俊杰;栾冠楠

    目的 比较两种颈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原因.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245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A组,118例)及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B组,127例)治疗.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17分评分法(JOA)]、颈椎曲率指数(CCI)以及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CC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CC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改善率为(67.82±13.35)%,B组术后1年改善率为(68.25±14.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脊髓漂移距离低于B组,发生C5神经根麻痹者脊髓漂移距离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与无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分别为2.54%和13.39%,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两种颈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临床疗效相似,但是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能为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 重建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减压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剑;刘艺;吕游

    目的 探讨重建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减压成形术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63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成形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重建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减压成形术,即重建组,30例行椎管单开门式减压成形术,即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与1年的颈椎活动度、过屈位曲度、中立位曲度与过伸位曲度,颈部VAS疼痛、神经功能JOA评分,同时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轴性症状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术后的颈椎过屈位曲度、 神经功能JOA评分、 颈部VAS疼痛评分、 过伸位曲度等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疼痛VAS评分、过屈位曲度、中立位曲度与活动度和过伸拉曲度方面、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重建组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建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减压成形术能够很好的让神经症状趋于良好,同时维持其运动能力,可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并减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