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地方综合性大学对医学生实施“211导师组”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了使培养的医学生达到符合地方需求的卓越医师的目标,营造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具有创新能力的成长环境,拓宽其国际视野,扬州大学医学院提出了由学业导师、临床导师、科技创新团队导师和国际化团队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对在校医学本科生实施了“211导师组”的培养模式.本文对现行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分析,对比了“211导师组”培养模式与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及实施成效.结果表明,“211导师组”培养模式对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
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组模式探析
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医学教育中,导师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然而当前医学研究生培养中普遍采用的单一导师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本文结合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制现状,分析了导师组模式的优势,探讨了其在医学院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目前医疗形势下临床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导师组培养模式在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及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方法,从而使临床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研究
导师是研究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引导者,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和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并且能够推动转化医学的有效开展和促进高校医学研究水平与医院临床医疗技术的共同发展。在构建这一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借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5+3”模式,处理好多重关系,建立健全导师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导师组建设。
-
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探讨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医学研究生教学形势,医学院校需要在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文章结合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对导师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论述了导师组模式的优点,探讨了在医学院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文章通过对目前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成效预测,希望对今后建立均衡、高效、优质的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帮助.
-
导师组协同制管理在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并轨教育中的应用
分析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现状、困难和面临的挑战,青岛大学口腔医学院采取导师组协同制管理,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教育的过程管理和评价考核,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导师组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美国医学教育对中国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启示
文章通过中美医学研究生培养之间的比较,对中关两国医学研究生在管理制度、课程设计、导师确定及其在研究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这些差异中寻找美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先进方法和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年轻的硕士导师在今后研究生培养方面吸取经验.
-
借鉴国外模式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体会
通过借鉴国外模式,提出了建立导师组、改革我国传统培养研究生方法的创新模式,并进行了改革实践.实践结果表明用创新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在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个人素养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该研究结果为落实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同时也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
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教育属于医学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科学学位培养和专业学位培养,而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本文通过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认为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应实行科研思维能力与临床能力并重的培养方式,并希望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实行导师组培养模式.
-
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初探
目的 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多采取单一导师负责制,这与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不协调逐渐显露.探讨实施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培养肿瘤学研究生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单一导师制和多学科协作导师组制培养研究生,分析和比较两种培养方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结果 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合理整合导师和科研的优势资源.结论 多学科协作的导师组制度值得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推广使用,进一步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
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导师的责任
我有30多年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经历,其间有一半时间是从事学科导师组的文书之类的辅助工作,以我30多年的导师工作经历,我认为导师这个名号的荣誉成分很少,绝大部分的应当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付出.这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