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提高新生隐球菌的检出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55 例脑脊液标本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作以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 例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墨汁染色阳性42 例,革兰染色阳性38 例,真菌培养阳性49 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52 例.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CM 脑脊液标本4 种不同检验方法,笔者认为对同一份标本应联合使用3 种以上方法检测,使结果互相印证,从而降低误诊率.
-
C57BL/6小鼠感染新生隐球菌对大脑皮质BDNF和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新生隐球菌后对大脑皮质BDNF和bF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BDNF和bFGF在新生隐球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48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和试验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BDNF和bFGF的表达.结果:尾静脉注入新生隐球菌后6 h大脑皮质查见新生隐球菌,2 h大脑皮质BDN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P<0.01),0.5 h大脑皮质bFGF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环磷酰胺组(P<0.01).结论:新生隐球菌感染后大脑皮质BDNF和bFGF表达增高,提示BDNF和bFGF对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修复作用,有望成为潜在的防治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药物.
-
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转归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与治疗效果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计数与临床转归关系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之和的大值所对应的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为分界点,分为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低量)组31例和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高量)组21例,比较抗真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转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抗真菌治疗后低量组的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为52%,高量组的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量组治愈率48%,好转率23%,总有效率71%:高量组治愈率14%,好转率14%,总有效率29%,两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者相比于≥2125个/ml者,抗真菌治疗后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高,临床转归好,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是评估治疗效果和临床转归的一个实用、便捷的参数.
-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分析
目的 研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标本检验方法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对脑脊液标本采用4种不同的检验方法,对比检测阳性率.结果 乳胶凝聚试验、真菌培养、墨汁染色法、革兰染色法的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5.00%、88.33%、76.67%、68.33%;乳胶凝聚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墨汁染色法、革兰染色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检测中乳胶凝聚试验的检测准确率高,但是为了降低误诊率,临床应对同一份标本采用2种-3种或以上的方法进行联合检测.
-
1例免疫正常者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后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1例免疫力正常者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为此类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 跟踪调查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1例免疫力正常患者,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对该患者实验室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正常患者感染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后,墨汁染色及病原学培养结果可以得出阳性结论,抗真菌治疗艰难,预后差.结论 无接触史、无免疫性疾病病史者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病的发生率在我院相对较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早期病原学或病理组织检出新生隐球菌是提高该病诊断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