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酶联免疫法研究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药动学
目的 研究癌症患者化疗后单次sc不同剂量的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ELISA)法测定癌症患者se PEG-rhG-CSF后的血药浓度,实验数据用3P97药动程序拟合分析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癌症患者化疗后48 h单次sc PEG-rhG-CSF 30、60、100、200μg/kg,每组4例病人的平均消除半衰期(t1-2ke)差异不大,分别为(47.8±7.3)、(49.8±6.9)、(45.7±9.6)和(44.6±6.3)h;平均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21.0±6.0)、(24.0±0)、(21.0±6.0)、(42.0±12.0)h;平均清除率(CL)分别为(5.44±0.86)、(5.06±0.69)、(3.36±0.35)、(3.31±1.20)mL/(kg·h),CL有随剂量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平均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54.0±10.8)、(129.0±20.9)、(344.9±73.4)、(828.9±245.6)ng/mL;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432h)分别为(5 714±786)、(12 781±1 745)、(32 714±6 486)、(85 142±26 186)h·ng/mL;Cmax和AUC与剂量均呈正相关.结论 PEG-rhG-CSF的较长半衰期和较慢清除率(与rhG-CSF相比)保证了该药在体内的长效特性.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淋巴瘤化疗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淋巴癌化疗后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淋巴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rhG-CSF皮下注射,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低谷后连续2次≥5.0×109/L;观察组给予PEG-rhG-CSF皮下注射1次.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抗生素使用及化疗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用药24h、48h、96h、120h,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中性粒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抗生素使用、化疗延迟、化疗药物减量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PEG-rhG-CSF可提高淋巴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有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肺癌多程化疗 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防治晚期肺癌多程化疗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0例晚期肺癌患者,均经过2程及以上化疗后出现过中性粒细胞减少,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化疗结束24 h后皮下注射PEG-rhG-CSF一次;对照组化疗结束24 h后皮下注射rhG-CS,1次·d-1,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降至低点后连续2次检查ANC≥2.0×109·L-1.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相似;外周血ANC动态变化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波峰更低平;两组患者骨骼肌肉疼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 PEG-rhG-CSF防治肺癌多程化疗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且整个化疗周期只需给药一次,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