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障』的口腔表现

    作者:陈建军;陈筱玲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细胞功能低下,特别是造血干细胞不足导致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三大系列血细胞缺乏,即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病.再障在我国并不少见,其病因可能与临床某些药物的应用、苯和杀虫剂的环境暴露、肝炎病毒等感染有关.另有约50%的病例因始终无法找到病因而称为原发性再障.再障的初起症状为疲乏、皮肤瘀点、鼻衄和牙龈渗血等.由于长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些护理不当的患者会发生严重的细菌和霉菌感染,而这也是再障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患儿血浆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水平分析

    作者:杨兆玲;薄帅

    全球范围内由于恶性肿瘤而接受化疗的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极其常见,不明原因的发热是这些患者感染时的唯一征象。感染以及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是白血病患儿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一个主要原因。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2(mannan-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2, MASP-2)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MASP-2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分,通常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 )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当 MBL的胶原区暴露,或者凝集素区域结合可导致胶原区构象改变而暴露隐蔽位点,才能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和胶原样区域调理吞噬作用清除病原体和受感染细胞[1]。研究发现,MBL 和 MASP-2与许多疾病的感染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例如血液病、风湿性关节炎、呼吸道感染等[2]。本实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探讨MASP-2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c febrile ,FN )的白血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吴爱清;江美娣;陈秀兰

    紫杉醇是一种新的化疗药物,它通过对处于分裂周期的肿瘤微小管的稳定作用,使细胞分裂停止于G2-M时相,导致肿瘤细胞凋亡[1].紫杉醇的主要毒性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外周神经病变,其他毒性反应有过敏反应、低血压、心率心律紊乱、肌肉关节痛等[2].近年的实验研究证实紫杉醇单药化疗有效率较低,与顺铂或卡铂联合用药疗效较高.因此,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对11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进行化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作者:陈三军;罗文;石庆之;王和民

    恶性血液病经化疗后,致使血细胞减少,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并发严重的感染.为使化疗能正常进行,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2001年10月-2002年10月,笔者将参麦注射液用于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抑制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峰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4月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1例,并随机分为三组,实验一组采用抗菌药物合并地榆升血片治疗,实验二组采用抗菌药物合并鲨肝醇片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观察三组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结果:治疗后,实验一组总有效率达88.9%,实验二组总有效率达85.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结论:地榆升血片和鲨肝醇片均可有效提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患儿出现中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呼吸道感染,且多发生于婴幼儿.

  • 黄精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能

    作者:杨丁友

    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中医学“瘿”病范畴,其病因多端,病初多实,耗气伤阴,久则由实致虚,而为气阴两虚。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黄精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取得了较好疗效。在瘿病辨证中,无论气郁痰阻,肝火旺盛,或痰瘀化火,均可致气阴两伤。黄精补气养阴,性润而柔,善补五脏虚损,益气无助火之弊。现代医学认为,黄精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在甲亢的治疗过程中发现,黄精对甲亢所致心律失常及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而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亦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常将黄精50~100g单味水煎服,配合抗甲状腺药物可明显提高疗效,减轻其副作用。如治张某,女,39岁,患者1年前因精神受刺激后,渐感心慌、失眠、低热、多汗、乏力,伴两手细颤,血清T4、T3、FT4均高于正常,诊为甲亢,先后服用甲亢平、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心得安等药,病情时轻时重,后因白细胞减少而停药,曾间断服用多种中药煎剂效不显。就诊时,除上症外,患者性情烦躁,经期延后且量少,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查甲状腺Ⅰ度肿大,质软,可触及轻度震颤并闻及血管杂音,心率117次/分,律不齐,可闻及过早搏动,T4 184nmol/L,T3 4.3nmol/L,FT4 38pmol/L;白细胞2.3×109/L;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辨证为气郁痰阻化火,致气阴两伤。于辨证方药中加黄精30g,10剂后,心悸、失眠、低热、多汗明显减轻,加大黄精量至50g,继服18剂,检测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此后将现服方药制成水丸,调理3月后,诸症消失,复查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追访半年未复发。

  • 转移性实体瘤患者应用健择加泰索帝联合治疗方案的Ⅰ期研究

    作者:

    作者所进行的Ⅰ期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每月给予固定剂量的泰索帝加健择治疗转移性实体瘤患者时,健择每周给药的大耐受剂量。 第一天始给转移性实体瘤患者泰索帝60mg/m2,每28天一周期;在第1,8,15天给予健择,并对治疗组中3~6名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以及在大耐受剂量组中增加11名患者。 26名患者接受了85个周期的治疗,在第一个剂量水平,计划用健择800mg/m2,在第1,8,15天给药。6名患者中的2人在这种剂量水平治疗时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要求每次降低健择的用药量为600mg/m2,并在第8~18天给予氧氟沙星500mg每日2次口服。在第二个剂量水平,前3个患者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且健择的剂量增至700mg/m2。6名患者中的2人,以健择700mg/m2剂量水平治疗时,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在健择(600mg/m2)推荐的二期剂量的研究中有11名新患者加入。在这一剂量水平下,出现了Ⅲ度(按照国际抗癌协会的通用毒性标准分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这在化疗周期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1%,Ⅲ、Ⅳ度的非血液毒性没有普遍性。7名可评价疗效的胰腺癌患者中,3人出现了显著的抗肿瘤疗效(达到部分缓解)。此外,在其它实体瘤中观察到2名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一人患胃癌,另一人患卵巢癌),一名肝癌患者达到部分缓解。 综上所述,以第一天始给泰索帝60mg/m2,第1,8,15天给健择600mg/m2及第8~18天给氧氟沙星,每28天为一周期的治疗方案,对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是安全的、能很好耐受的,并且是有效的方案。许建萍摘自Cancer 2000,88:180-185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α干扰素与α干扰素治疗中应用利可君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鸿飞;王丽旻;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朱世殊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期间应用利可君是否可降低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395例经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组:A组: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加用利可君的患者,B组:干扰素治疗中未用利可君的患者.结果 (1)中性粒细胞数下降<1×109/L的全组患者有35.9%,其中A组29.6%,B组42.8%,P=0.01;≤0.75 × 109/L A组12.6%,B组26.4%,P=0.02;≤0.5 ×109/LA组4.8%,B组16.4%,P=0.04.(2)A组中8.2%治疗过程干扰素减量,所有患者完成治疗,B组为23.3%干扰素减量,2.1%中途停药.另外A组中40.3%干扰素加量超过常规剂量,B组中仅5.2%.(3)血小板减少< 100×109/LA组8.7%的患者,B组11.1%;≤80×109/LA组有5.3%,B组7.9%;≤50×109/L A组有1.0%,B组2.6%,A组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4)在治疗结束时,A组HBVDNA< 100IU/ml的患者为67.4%,e抗原转阴率为54.3%,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40.7%;B组分别为53.9%,41.2%,26.9%,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0.01、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加用利可君可防治以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为表现的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进而可提高患者抗病毒的疗效.

  • 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31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探讨

    作者:蒋红;杨迎;何进;吴果

    目的 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④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 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 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的治疗策略

    作者:黄嶷波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ebrile neutropenia,FN)是肿瘤化疗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用量和化疗的连贯性.部分患者常因此而推迟或中断治疗,使疗效大大降低,还有患者甚至因此并发重度感染而死亡.实际上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相关.肿瘤患者并发感染常见的疾病是肺炎、败血症和腹膜炎.泌尿系感染、口腔溃疡和皮肤带状疱疹也不少见.据报道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4%~21%的死亡率[1].本文就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应用拓扑替康的护理

    作者:汪和美;汪利珍

    拓扑替康是新一代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证实.拓扑替康抗瘤谱广,对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SCLC)、食道癌、乳腺癌以及大肠癌和神经细胞瘤有效.I期研究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主要是限制剂量性毒性,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腹泻、脱发等[1].根据拓扑替康的特点,在给药前先分析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护理对策,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本组病例经精心护理.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达到满意效果,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作者:原振龑;闫涵;李琴;刘文婷;曹邦伟

    目的:系统评价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28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中评价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者腹泻的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后,应用 Meta 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1.7计算合并的OR值及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 UGT1A1*28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3篇文献。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OR=6.08,95%CI:4.35~8.50;P<0.00001)。UGT1A1*1/*28(杂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OR=1.85,95% CI:1.26~2.70;P=0.002)。UGT1A1*28的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引起的3~4级腹泻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24篇文献。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发生3~4级腹泻的风险增加(OR=1.98,95%CI:1.36~2.88;P=0.0004);UGT1A1*1/*28(杂合突变型)与UGT1A1*1/*1(野生型)相比,发生3~4级腹泻的风险增加(OR=1.41,95%CI:1.11~1.79;P=0.005)。结论 UGT1A1*28多态性能够预测伊立替康所致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发生的风险;具有UGT1A1*28纯合或者杂合突变型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均高于野生型。

  • 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宏伟;古永建;王志红;刘默;曹志刚;彭朝津;杜瑜;杨清明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接受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低剂量化疗治疗的1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致病菌和易感因素等。结果10例老年患者治疗后医院内感染率为70%,例次感染率为46.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多见(占52.4%),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者感染率明显增高;与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化疗方案比较,地西他滨单药方案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和医院内感染率降低。结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是其易感因素。地西他滨单药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可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

  • 非综合征性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例及基因诊断

    作者:薛胜利;陈艳;邱桥成;冯宇峰;戴兰;乔曼;吴德沛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性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 NSVCN)1例患者的基因突变及诊断方法.方法 以1例NSVCN并进展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ELA2、HAX1、WASp和GFI1基因进行测序和突变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存在1种新型的复合型杂合性HAX1基因突变:c.430-1insG和c.655-9del5bp.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NSVCN的基因分子诊断方法,并发现了1种新型突变.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临床感染风险的相关性

    作者:孙丽杰;于建武;康鹏;赵勇华;颜炳柱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期间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发生率及其与临床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399例CH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ANC减少症、临床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临床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期间251例患者发生ANC减少症(ANC<1.50×109/L),占62.9%.其中,轻度ANC减少症[ANC ( >0.75~<1.50) x109/L]132例;中度ANC减少症[ANC(0.50~0.75)x 109/L]103例;重度ANC 减少症( ANC<0.50×109/L) 16例.399例CHC患者中,80例(20.1%)发生临床感染,其中14例发生重度感染.伴有ANC减少症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为19.9% (50/251)与未伴有ANC减少症的患者[20.3% (30/1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7,P=0.933).调整PEG-IFNα-2a剂量患者的临床感染发生率为21.5%(31/144),与未调整剂量患者[19.2% (49/25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7,P=0.580).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P =0.021)、糖尿病(P =0.004)和肝硬化(P =0.012)是影响CHC患者发生临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临床感染的发生与ANC减少症无明显关系.年龄、糖尿病和肝硬化是预测CHC患者发生临床感染的危险因素.

  • 白血病合并回盲肠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马丽辉;张金梅;乔振华;苏丽萍

    回盲肠综合征(ICS)又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回肠结肠炎,是发生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因此,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瞩目,现总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ICS患者16例,分析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1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13~54岁,平均年龄31岁.根据FAB分型诊断[1]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

  • 新辅助化疗诱导的粒细胞减少症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作者:韩芸蔚;王欣;张斌;温绍艳;刘伟;曹旭晨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诱导的粒细胞减少症与采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及远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211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1例中51(24.2%)例为嗜中性粒减少症患者,160(75.8%)例为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组的新辅助化疗反应较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患者为好(P<0.05).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82.4%,5年总生存率为90.2%,而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60%,5年总生存率为67.5%,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诱导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估肿瘤对此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全敏;邢卉春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在无腹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如肠穿孔、肠脓肿)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肝内Kupffer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破坏导致了补体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功能障碍;同时门脉高压可致肠壁血流缓慢、肠壁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和细菌发生移位;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减退等,致使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腹腔感染.

  •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蔡小平;郑翠苹;石岳坚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根据治疗情况连续使用7~21 d;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临床治愈43例,有效12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71%,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29%.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 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作用的关系

    作者:李虎;黄鹤;刘继红

    目的 初步了解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 A1)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情况,并研究其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的毒性作用(延迟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 收集64例使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的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的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启动子,用毛细管电泳等位基因片段分析方法分析UGT1A1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并与化疗毒性作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4例患者中UGT1 A1基因启动子的野生纯合型(TA 6/6基因型)为常见,共44例,占69% (44/64);其次为突变杂合型(TA 6/7基因型),共17例,占27% (17/64);突变纯合型(TA 7/7基因型)仅3例,占5%(3/64).UGT1A1基因启动子基因型是发生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228,95% CI为1.065~16.785,P=0.040),但不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59,95% CI为0.911~14.700,P=0.068);TA 6/7和TA 7/7基因型比TA 6/6基因型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延迟性腹泻的风险高(P均=0.001).结论 在宫颈癌、卵巢癌患者中,UGT1 A1基因启动子以TA 6/6基因型较常见.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是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TA 6/7和TA 7/7基因型患者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高于TA 6/6基因型.

252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