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粒生素)的研制和应用

    作者:徐明波;陈玉林;刘初峰;陈献华;朴宏;李学海;陈再强

    本项目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属生物技术领域.产品是癌症化疗、放疗后首选升白细胞(造血恢复)制剂,作为有效的支持药物可显著地降低病人的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及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的发热.该药为销售额大、市场增长快的生物技术药物.项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基因的克隆及高表达菌株的构建;②中试及生产工艺的研究;③临床前药理、药效、毒理学评价;④临床多中心评价;⑤项目的推广应用.项目主要技术关键是克隆人G-CSF基因并在大肠杆菌系统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特点及技术创新点在于菌株G-CSF表达率达30%以上,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 类风湿关节炎血液学改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亮;卓光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液系统的损害很常见.慢性病贫血较多见,归其原因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THF-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抑制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钝性反应,特别是IL-6等造成铁的利用障碍有关;中性粒细胞减少在Felty's综合征(FS)为常见,研究表明与自身免疫失常有关;另外,血小板增多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常见,尤其在疾病处于活动时,经大量研究表明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对类风湿关节炎血液学改变机制的认识亦将趋于完善.

  • 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卫伟;秦玲

    目的 分析成人体检人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洛阳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至少有2次体检的大于18岁人群,两次体检的间隔时间大于3个月,排除只有1次体检结果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人群,剩余19 351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常规及空腹血糖、体质指数(BMI)、血脂、血压.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体检人群中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 078例.男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女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糖正常人群,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压正常人群,血脂异常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脂正常人群,随着BMI的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渐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0.541,95% CI 0.472~0.619)、高血糖(OR=0.658,95% CI 0.511~0.847)、高血压(OR=0.766,95% CI0.637 ~0.920)、高血脂(OR =0.650,95% CI0.570 ~0.741)、较高的BMI[超重(OR=0.636,95% CI0.503 ~0.774)、肥胖(OR =0.471,95% CI0.435~0.568)]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受性别、血糖、血压、BMI、血脂的影响.

  • G-CSF、GM-CSF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作者:姚仁南;丁凯;陈复兴;徐开林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调控髓系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存活和成熟细胞的某些功能.现已广泛用于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自体骨髓移植(ABMT).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重建、缩短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期.

  • 去甲万古霉素致脑外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报道

    作者:李季林;陈雪林;盛罗平;陈仁辉;陆林其;顾泉;陈华

    去甲万古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株、各种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肠球菌属等多数革兰阳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临床上运用较广泛,现将临床上遇到的1例去甲万古霉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报道如下:

  • 格拉诺赛特治疗肿瘤放疗所致白细胞减少临床观察

    作者:成燕萍;刘松江;宋爱英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已被公认,中外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的格拉诺赛特(Granocyte)是中华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的天然型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G 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Lenograstim),对于低剂量50ug/d能否达到实体肿瘤放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治疗目的,我们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 12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王永慧;林琳;曹平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肺结核的发病率上升,加之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病毒性疾病及大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器官移植、中性粒细胞减少、肺部侵袭性感染的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常出现漏诊,误诊,回顾我院1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感染大肠埃希菌58例分析

    作者:于洪艳;吴绍丽

    对58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感染大肠埃希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MicroScanA/S-4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株,NC21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作综合分析.结果示滥用头孢三代抗生素增加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1.7%),氧派嗪青霉素/他唑巴坦(10.3%),丁胺卡那霉素(19.0%),头孢西丁(19.0%),头孢他啶(22.4%).提示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应缩短粒细胞缺乏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大肠埃希菌感染,降低其耐药率.

  • 预防性应用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嘉扬;刘雅昕;王环;米岚;宋国红;姜晗昉;严颖;邵彬;孔维垚;张如艳;冉然;刘笑然;王晶;林艳棠;李惠平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多西他赛方案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接受多西他赛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58例,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在总共4周期的辅助化疗中,根据单个周期患者是否应用PEG-rhG-CSF分为长效升白针预防组及长效升白针非预防组.进一步根据单个患者接受PEG-rhG-CSF治疗周期数分为频繁应用组(应用PEG-rhG-CSF≥3周期)和非频繁应用组(应用PEG-rhG-CSF<3周期).结果 在第1~3周期化疗,预防升白组与非预防组比较,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1和第3周期化疗,预防升白组与非预防组相比较,患者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繁应用长效组与非频繁组相比,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较低(P<0.001).PEG-rhG-CSF预防用药组2例(3.4%)患者因不能耐受严重骨痛停止治疗.结论 PEG-rhG-CSF可有效预防接受多西他赛方案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发热的发生概率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血液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开彦;贾晋松;李娟;王椿;吴德沛;胡亮钉;黄晓军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治疗血液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开放性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进行研究.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剂量为每8 h给予4.5 g,缓慢静脉滴注30 min以上,在体温恢复正常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缓解后继续使用至少4~5 d.结果 共有218例粒缺伴发热血液病患者人选,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3例,非移植组185例.根据取得临床感染证据的等级不同分为:(1)不明原因发热(FUO)162例(74.31%);(2)临床确定感染(CDI)33例(15.14%);(3)微生物学确定感染(MDI)23例(10.55%).本次临床试验治疗总有效率为65.60%,细菌清除率为71.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4%.治疗起效时间(2.5±1.2)d,平均用药时间(9.4±8.1)d.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8,P>0.05),且两者在起效时间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892,P>0.05).参加试验粒缺患者经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后血象白细胞和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t=4.092,P<0.01;t=4.248,P<0.01),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上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本临床研究结果 表明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在治疗血液病粒缺患者合并感染中疗效好、安全,可作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合并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

    作者:石远凯;何小慧;杨晟;王华庆;江泽飞;朱允中;克晓燕;张阳;刘云鹏;张伟京;王昭;石庆芝;谢晓冬;张贺龙;王杰军;罗德云;郑青山;孙瑞元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 入组104例肿瘤患者,在103个试验周期和100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和20.00%,持续时间分别为2.39 d和2.35 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5.80%和4.0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3.59%和13.0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 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Ⅳ期临床观察

    作者:江泽飞;许凤锐;樊菁;李宝江;高晋南;胡继卫;王晓稼;张永强;王建红;栗飞;刘强;刘荫华;王殊;王永胜;欧阳取长;胡冰;孙国平;张燕;臧爱民;范培芝;吴昌平;刘健;张宏伟;王嵬;胡夕春;唐利立;张静;鲍扬漪;耿翠芝;孙强;张锋;殷咏梅;蒋宏传;安永辉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组预防性使用受试药物PEG-rhG-CSF,对照组预防性使用对照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之后3个周期两组均使用PEG-rhG-CSF.第二部分为单臂研究,第1个化疗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后续的每个化疗周期均使用PEG-rhG-CSF.结果 随机对照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周期中Ⅳ度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48%和35.58%,PEG-rhG-CSF与rhG-CSF疗效相当(P=0.5276).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个化疗周期Ⅳ度ANC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为(2.22±1.58)d和(3.00±1.5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6),PEG-rhG-CSF优于rhG-CSF.单臂研究中,患者在筛选期Ⅳ度ANC的发生率为57.76%,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Ⅳ度ANC的发生率分别为16.35%、10.00%、8.57%.筛选周期FN发生率为7.45%,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FN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24%、0.29%.本研究共有30例PEG-rhG-CSF药物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6%.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发生率为2.8%.结论 固定剂量PEG-rhG-CSF可以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患者在多周期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良好.

  • 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秦铁军;秘营昌;冯四洲;李大鹏;魏嘉璘;杨栋林;韩明哲;王建祥;卞寿庚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感染的影响.方法 309例发生感染的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常规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预防细菌感染149例(A组),无喹诺酮预防感染160例(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菌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敏感性、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2×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11(0~43)d.中位发热天数为8(1~46)d.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应用使正常菌群显著减少(P=0.00),大肠杆菌的比例明显增加(P=0.00),其他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无明显区别.喹诺酮预防病区和非喹诺酮预防病区的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无明显区别(分别为31.9%、35.4%,P=0.61).两组间大部分抗生素的敏感性没有区别.喹诺酮预防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的发生率(10.7%)减少,消化道感染相对比例(14.4%)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降低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4.0%、14.7%,P=0.86).A、B两组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初步有效率分别为65.8%、60.6%(P=0.35),终有效率分别为96.0%、91.9%(P=0.14),喹诺酮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抗感染治疗没有负面作用.结论 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预防性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影响菌群分布,正常菌群比例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菌群比例无明显变化.常规的抗生素预防没有增加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预防性口服喹诺酮类药物不能减少消化道感染及败血症发生.

  • 中药活血益气汤治疗α2b-干扰素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作者:慕少英;范月萍;李海英

    目的 观察中药活血益气汤对α2b-干扰素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 活血益气汤联合利血生组50例为治疗组,地榆升白片联合利血生组50例为对照组,α2b-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2.0×109/L时分别加用上述药物.结果 活血益气汤组较地榆升白片组能够明显改善α2b-干扰素所致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能够降低因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而停用α2b-干扰素的发生率,从而使α2b-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结论 活血益气汤与地榆升白片均能提高α2b干扰素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活血益气汤提升效果显著且持久,能够降低因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而停用α2b-干扰素的发生率,效果明显优于地榆升白片(P<0.05).

  • 作业场所空气中正庚烷的个体监测方法

    作者:陈卫;陈湘莹;许佳章

    正庚烷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主要用途是作汽油辛烷值的测定,并用作溶剂、麻醉剂等,可由石油分馏而得,长期接触会出现头痛、头晕、乏力,部分人可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不良等表现[1].对正庚烷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测定方法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用低流量、长时间活性炭管采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正庚烷,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 急性白血病三种方案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比较

    作者:谢东;汪霞;曹洁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6例,分别采用3种常用方案化疗,比较其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副作用,报告如下.

  •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

    作者:顾园;龚攀

    目的 探究晚期胃癌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选择FOLFOX6作为初治化疗方案,以14d为一个周期,治疗时间为4个周期.化疗治疗4个周期后,对所有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进行测定,根据CTCAE 4.0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组(无减少组,17例),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组(轻度减少组,44例)和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组(重度减少组,35例).根据RECIST1.1标准对3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分别计算3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同时就3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进行比较.结果 无减少组、轻度减少组以及重度减少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2314,P=0.0000),且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7.65%、56.82%和25.71%(χ2=11.7694,P=0.0028),而3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7.06%、84.09%和54.29%(χ2=11.3668,P=0.0034),轻度减少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明显高于无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无减少组、轻度减少组以及重度减少组PFS以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6、11.11,P均<0.05),轻度减少组患者的PFS以及OS均明显大于无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P均<0.05).结论 晚期胃癌患者因化疗导致的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能够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

  • 上海地区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液病患者致病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作者:朱骏;胡炯;毛原飞;陈芳源;朱坚轶;施菊妹;于丹丹;郝思国;陶荣;刘澎;顾史洋;侯健;何海燕;梁爱斌;丁懿;刘立根;谢英华;朱琦;俞夜花;姚永华;陈蔚;许惠利;韩秀华;王椿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血液病患者致病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市12家医院血液科粒缺伴发热住院患者的临床分离菌株,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WHONET 5.6软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数据.结果 从上海地区粒缺伴发热患者中共分离出1 260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20株(33.3%),革兰阴性菌840株(66.7%).排在前七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158株(12.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0株(9.5%)、大肠埃希菌115株(9.1%)、铜绿假单胞菌109株(8.7%)、鲍曼不动杆菌83株(6.6%)、金黄色葡萄球菌70株(5.6%)和屎肠球菌63株(5.0%).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非发酵菌占56.2%(350/623).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5.3%(95/623).血液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占42.3% (104/24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34.6%(85/246).脓液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占39.4%(76/193),肠球菌属细菌占28.5%(55/19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4.3%和82.5%,未发现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葡萄球菌属菌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的检出率为8.9%,肠球菌属未检出耐利奈唑胺的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已分别达34.1%和15.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等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10.0%.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对大多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CHINET监测的数据.结论 粒缺伴感染患者常见感染部位致病菌株分布有其特点,细菌耐药率整体低于CHINET全国医院大样本监测.

  • 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预防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项前瞻、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

    作者:黄慧强;白冰;高玉环;邹德慧;邹善华;谭获;宋永平;李振宇;金洁;李薇;苏航;龚玉萍;钟美佐;双跃荣;朱军;张金巧;蔡真;滕清良;孙万军;杨瑜;夏忠军;陈海林;化罗明;鲍扬漪;吴宁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单臂、Ⅳ期临床试验.纳入410例淋巴瘤患者接受多周期化疗并预防性使用PEG-rhG-CSF.主要观察患者各化疗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的发生率,同时观察患者整个化疗期间抗生素的使用率.结果 ①410例患者中,违背入选标准8例(1.95%),失访35例(8.54%),发生不良事件19例(4.63%),出现符合终止研究标准者12例(2.93%),疾病进展或复发15例(3.66%),故终321例(78.29%)进入符合方案集.②在第1~4个治疗周期,初级预防给予PEG-rhG-CSF后,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14%(49/256)、12.50%(32/256)、12.18%(24/197)、13.61%(20/147),FN的发生率分别为3.52%(9/256) 、0.39%(1/256)、2.54%(5/197)、2.04%(3/147);次级预防给药后,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61.54%(40/65)降至16.92%(11/65)、18.46%(12/65)、20.75%(11/53),FN的发生率从16.92%(11/65)降至1.54%(1/65) 、4.62% (3/65)、3.77%(2/53).③整个化疗期间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受试者比例为34.39%(141/410).④与PEG-rhG-CSF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3%(19/41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3.90%(16/410)]、乏力(0.49%)和发热(0.24%).结论 在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PEG-rhG-CSF能够有效降低化疗过程中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的发生率,确保淋巴瘤患者接受标准剂量化疗,提高治愈率.

  • 国产与进口盐酸万古霉素经验性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比较

    作者:孟凡义;扶云碧;徐兵;刘晓力;魏永强;江千里;徐丹;张钰;叶昌雄;张贤;冯茹

    感染是目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首要并发症,尤其是大剂量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陷的状态下,条件致病菌及非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高感染率、高耐药率已经严重影响了白血病的预后.

252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